三國曹魏古都探索:灞陵橋

撰文︰羅倫斯將軍
攝影︰羅倫斯將軍

  筆者在2018年展開今次的「曹魏古都探索之旅」,地點圍繞官渡古戰場、許昌、博望坡遺址及臥龍崗。今次參觀的遺迹比率很高,歷史含金量很豐富。許昌雖然不是旅遊重鎮,但卻是全國擁有三國遺迹最多的地區之一。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洛陽殘破」為由遷都於許地,稱許都;後來曹丕稱帝後,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這就是「許昌」最初的來源。

  上回筆者一口氣見過董妃、王允、華佗及馬騰這幾位歷史上的大人物。參見完馬騰將軍後,便回許昌城參觀「灞陵橋」。

灞陵橋

  「灞陵橋」,又名「八里橋」。為什麼叫「灞陵橋」呢?一是大概與《三國志評話》的作者有意借名橋、寫名事、為名人歌功頌德有關,把關羽挑袍的地方寫成西安灞陵橋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諧音,以訛傳訛,沿以為習。

關羽在許昌辭曹歸劉並非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
「灞陵橋」不失為許昌的一處名勝。
「灞陵橋」附近的關羽像。
「灞陵橋」一帶環境清幽怡人。

  時間不早,雖然下午四點多,但要預時間找下一景點及前往南陽。

曹操練兵台

  是日最後一個景點是曹操練兵台,是本人覺得今天最有價值的地方﹗前往車程約個多小時,不是一個旅遊景點,但歷史含量值高。

  曹操練兵台位處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范湖鄉台王村西與榆林鄉西南交界處,三國時期,襄城縣為許都西南重鎮,地勢平坦,沃野無際,農人豐衣足食,且距京師(許都)不遠,是屯田練兵理想之地。曹操曾於此操練兵馬,演習攻城略地之法,又屯田開荒,種糧植草,為統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礎。

  練兵台遺址西南有運糧河,為曹操運送糧草的水上通道。這裏的土淺層發黃、深層發黑,河道兩岸土黃如銅,河底土黑如鐵,故名「鐵底銅幫運糧河」。

  為了屯墾的便利,曹操廣開河渠,大興水利,開挖河流,運糧河於此時開挖而成。當年,運糧河上建一長30多米、寬15米、高5米的八墩九孔大石橋,橋下可通行船隻,兩側立石柱為欄,兩端各刻雌雄青蛙,稱「金肚石蛙橋」。傳說,曹沖稱像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經對該遺址試發掘,商、周、秦、漢時期遺物均有發現。出土器物有獸牙、蚌刀、石斧、夾沙、紅陶片、商代粗繩紋陶片、手製豎繩紋陶片、陶鬲、陶豆、陶罐、鐵劍、彩繪陶壺、陶鼎、銅帶鉤等。發掘表明,練兵台為晚期龍山文化遺址。

下車時,地點是對的,但只見一個山坡,不明所以,走上小山坡見有一人,原來此人是這處的「管理員」,正準備下班,指點我們上前去,多番追問下﹙…言語不通﹚確認前面的就是曹操練兵台。

  站在此處,讓人豁然開朗,一大片平原廣闊無邊,果然是一閱兵是好地方。

  此處令人想起去年在五丈原俯望岐山平原的景色。

山崖前有一處可容納一人觀景,我們便排隊輪流打卡。
山坡上的紅磚建築。
石碑介紹這裏是襄城縣省級文物單位的「台王遺址」。

  山崖前有一處可容納一人觀景,我們便排隊輪流打卡。如果不是要追行程,我會繼續留著與時空對接,幻想當年閱兵的情境……

  6時多,今天去了9個景點(詳情可見「三國曹魏古都探索」系列的前3篇文章:官渡古戰場曹魏古城華佗墓),我十分滿意,再次多謝台灣朋友駕車的辛苦﹗

晚上要再兩個多小時的行程才到南陽。

  下一集將會介紹諸葛亮躬耕之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敬請留意!

  (內容轉自三國歷史文化深度遊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pthtourhttps://travelbyod.blogspot.com) 

三國曹魏古都探索:許都 毓秀台

三國曹魏古都探索:臥龍崗

三國曹魏古都探索:華佗墓

三國曹魏古都探索:曹魏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