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8/05/2021
笔者在2018年展开今次的“曹魏古都探索之旅”,地点围绕官渡古战场、许昌、博望坡遗址及卧龙岗。今次参观的遗迹比率很高,历史含金量很丰富。许昌虽然不是旅游重镇,但却是全国拥有三国遗迹最多的地区之一。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地,称许都;后来曹丕称帝后,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这就是“许昌”最初的来源。
上回笔者一口气见过董妃、王允、华佗及马腾这几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参见完马腾将军后,便回许昌城参观“灞陵桥”。
灞陵桥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为什么叫“灞陵桥”呢?一是大概与《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有意借名桥、写名事、为名人歌功颂德有关,把关羽挑袍的地方写成西安灞陵桥了,二是“八里”和“灞陵”谐音,以讹传讹,沿以为习。
时间不早,虽然下午四点多,但要预时间找下一景点及前往南阳。
曹操练兵台
是日最后一个景点是曹操练兵台,是本人觉得今天最有价值的地方﹗前往车程约个多小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历史含量值高。
曹操练兵台位处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与榆林乡西南交界处,三国时期,襄城县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略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植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练兵台遗址西南有运粮河,为曹操运送粮草的水上通道。这里的土浅层发黄、深层发黑,河道两岸土黄如铜,河底土黑如铁,故名“铁底铜帮运粮河”。
为了屯垦的便利,曹操广开河渠,大兴水利,开挖河流,运粮河于此时开挖而成。当年,运粮河上建一长30多米、宽15米、高5米的八墩九孔大石桥,桥下可通行船只,两侧立石柱为栏,两端各刻雌雄青蛙,称“金肚石蛙桥”。传说,曹冲称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经对该遗址试发掘,商、周、秦、汉时期遗物均有发现。出土器物有兽牙、蚌刀、石斧、夹沙、红陶片、商代粗绳纹陶片、手制竖绳纹陶片、陶鬲、陶豆、陶罐、铁剑、彩绘陶壶、陶鼎、铜带钩等。发掘表明,练兵台为晚期龙山文化遗址。
站在此处,让人豁然开朗,一大片平原广阔无边,果然是一阅兵是好地方。
此处令人想起去年在五丈原俯望岐山平原的景色。
山崖前有一处可容纳一人观景,我们便排队轮流打卡。如果不是要追行程,我会继续留着与时空对接,幻想当年阅兵的情境……
6时多,今天去了9个景点(详情可见“三国曹魏古都探索”系列的前3篇文章:官渡古战场、曹魏古城、华佗墓),我十分满意,再次多谢台湾朋友驾车的辛苦﹗
下一集将会介绍诸葛亮躬耕之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敬请留意!
(内容转自三国历史文化深度游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depthtour、https://travelbyo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