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說來有點玄,像在玩文字遊戲,卻又充滿哲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慮是考慮、計劃;憂是憂愁、擔心。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情或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目光,周密的考慮。

   這句話建議我們做事目光要遠大一點,要未雨綢繆,要有長遠計劃,才不致於有今天的憂愁。從現在的角度看,如果今天出現憂愁,就是過往沒有好好的規劃,全都是因果的關係。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已經三月下旬了,轉眼「五荒六月」,家家要應付眼前。

   驟眼來看,這句話跟現在流行的「活在當下」的概念有點矛盾。然而,「活在當下」並不是建議我們忽視未來,重點是我們應盡力活好每一天,放下執著,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為明天憂慮。

阿崩叫狗 愈叫愈走

  阿崩叫狗,愈叫愈走。誰是阿崩?

  很多媽媽叫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孩子不情願去做的時候,媽媽便會慨歎:「阿崩叫狗,愈叫愈走。」

  據說這是來自廣東順德的一句俗語。阿崩並非一個人,而是泛指缺門牙或兔唇的人,當他叫「狗」時,因發音不正,讀成「走」,狗兒聽了覺得跟平常不同,於是遠走了。

  現代人則將此話進一步引伸,來指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而...

「一講曹操,曹操就到」下一句是甚麼?

  兩個朋友在閒談,言談間提及第三者,第三者即時出現,我們會以「一講曹操,曹操就到」來形容此狀況,表示這個第三者來得及時。這句話含有褒義,但原來下一句「當面錯過,豈不好笑」較有貶意的說話,卻多被人遺忘。

  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頗具爭議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家、政治家,但有人卻認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出師無名。

  至於「一講曹操,曹操就到」這話,可追溯至東漢末年,西涼軍閥董卓借勤王為名,帶兵入洛陽,廢少帝,立漢獻帝。後來董卓被司徒王允設計除掉,董卓的部下攻陷長安將漢獻帝軟禁。獻帝在走投無路之時...

打頭陣

  溝通技巧中,建立良好的印象最是重要,為溝通製造良好的氣氛,因此,國際外交都以禮為先。打頭陣,有彩頭,中國人特別注重。

  另外﹐兩軍對戰,衝鋒的部隊打頭陣攻入敵陣,率先擊破敵軍的第一道防線,能大大提升戰勝的機會。

  其實,「打頭陣」除了有首先和率先的意思,也指帶頭去做,希望帶來良好的效果。例如,這個晚會請來多位歌星助慶,並由最當紅的一位打頭陣率先表演,在場的觀眾立即情緒高漲,現場氣氛推至高點。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

十個光頭九個富

  「十個光頭九個富」這句俗語稍欠一點說服力。有人結合玄學跟科學解釋,指多運用腦袋、多思考自然較易得到財富,而多用腦袋又容易導至脫髮。

  亦有人結合社會發展解釋,指舊社會生活貧苦,一般人家以蔬菜為主食,只有富貴家庭才有肉吃,但吃肉又會掉頭髮,於是舊社會只有富人才會光頭。

  「十個光頭九個富」固然不是科學統計的結論。清末民初《相人歌》其中一句:「有話十個光頭九個富,咁我個鬎鬁和尚豈非座座都係銀房?」原意是諷刺迷信的人,指光頭和尚豈不...

相關標籤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

心欲專 鑿石穿

  形容堅持做下去最終得到成功的,我們一直會以「鐵柱磨針」來形容,不過,也有同樣言簡意賅的形容詞可以用的,「心欲專,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專,鑿石穿」出自唐.張鷟《遊仙窟》:「張郎心專,賦詩大有道理。俗諺曰:『心欲專,鑿石穿。誠能里之,何遠之有!』」意思顯而易見,就是一個只要專心一意,就算石頭也能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樣道理,在曾國藩《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這山望那山」。

  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