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7-27
早在2019年12月,中國的科研人員就在研究論文中預計,長江白鱘在2005年至2010年時已經滅絕。
令人遺憾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上周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進一步確認上述研究結果,長江白鱘被正式認定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遠古魚類距今已1.5億年
白鱘(Chinese paddlefish)是長江特有物種,有「中國淡魚之王」的美譽,是距今1.5億年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因吻部長尤如鴨嘴,也俗稱鴨嘴鱘或者象鼻鱘。長江白鱘是現存兩種匙吻鱘的其中一種,僅存的唯一親緣物種是美國匙吻鱘(American paddlefish),生活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盆地。
長江白鱘體長2至3米,有紀錄最長可達7米,體重則為200至300公斤左右。長江白鱘主要生活在四川宜賓以下的長江幹支流中,其性格兇猛、健游,主食魚類,也食蝦、蟹等。
長江白鱘最後一次有紀錄的蹤迹是在2003年,當時宜賓市南溪縣羅龍鎮有漁民誤捕一條受傷長江白鱘,及後被宜賓市水利局和長江水產專家搶救縫合傷口後放生。這條長江白鱘事後有被裝上追蹤標籤,可惜數小時後信號就消失。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與興建水壩肇禍
文首提及過的研究指出,長江白鱘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撈與興建水壩,其中長江幹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被指是元兇之一。葛洲壩在建設時未有修築魚梯或洄游道,導致長江白鱘返回上游唯一產卵水域的道路被截斷。
另一方面,過去長江白鱘在長江流域尋常可見,20世紀70年代前後,長江白鱘的年捕撈量約為25噸,這些白鱘體長大多2至3米,重約150公斤。由於長江白鱘的懷卵量很大,動輒數以十萬顆計,過度捕撈對牠們打擊非常沉重。當時的長江白鱘不是保護動物,被捕撈後大多用作食用。1983年後,長江白鱘才被國務院通令列為要求嚴格保護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此後嚴禁捕撈。
長江白鱘與中華文明有頗深淵源,2000多年前的《詩經》如此記載,「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鮪」即是長江白鱘的古稱。此外,《禮記》描述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廟時,也有提到過長江白鱘,「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
長江白鱘滅絕|深刻教訓要避免中華鱘步後塵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曾救助過數十條長江白鱘,他認為今次是深刻教訓,其他長江水生生物萬不可重蹈覆轍。
危起偉最擔心的是中華鱘。中華鱘體積較大,生存所需的水生食物資源較多。牠們也是是江海洄游魚類,在金沙江的下游產卵,在海洋裡生長14年後,待繁殖期至再回溯,因此生存環境要求更高,保護難度較大。鱘魚的生存引起關注,長江流域的人工種群蓄養、增殖放流、禁止捕撈、建立自然保護區等保護措施已共同開展,避免中華鱘等步入後塵。
如今,「長江大保護」已成中國共識,相關政策也陸續開始實施。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同年,《長江保護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管理規定》等法律規定相繼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