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过猫王

  有没有试过在台上向公众说话时害怕得很的经验?形容这场的状态,广东俗语有“惊到震”、“腾鸡”,而五、六十年代则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形容词,就是“震过猫王”了。

  这个讲法的形成说来有段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摇滚乐”(Rock and Roll)风席卷全球,当中的“猫王”皮礼士利 (Elvis Presley)就是当时的摇滚乐风云人物。

  “摇滚乐”演奏时往往声音很大,大到令人感到“震荡”。而“猫王”演唱时身体不停扭动,双脚不停抖动,他的经典舞姿令他成为“摇滚乐之王”,亦被称为“震中之王”。

  这个“震”,逐渐被人形容为“震惊”,“惊到震”也是由这样衍生出来的,也有人会说“有得震无得瞓”。

  后人便渐渐用“震过猫王”来形容惊慌过度的状态。

  延伸阅读:惊青 

相关标签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生骨大头菜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形容宠过了头的孩子,会形容为“生骨大头菜”。为什么?

  原来是和大头菜的生长有关。

  大头菜即是大头冲菜,是广东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这种菜通常会被人取出茎部作腌制咸菜之用,蒸肉饼、蒸鱼都会用到。但如果大头菜种得不好的话,菜中的纤维便会又粗又硬,吃菜时便会弄得满口是渣,就想像有骨头一样,难以下咽。

  农民会以“种坏”来形容这种不好的大头菜,而“种坏”又...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

 

猜一字:窗户里有羽毛

  现今孩子的功课,往往难倒父母!在网络上有一贴文,为孩子的功课“求救”。这位父亲的儿子,就读小学,有一道猜灯谜的谜题,谜面是“窗户里有羽毛”,你猜得到吗?

  窗门里加上一条羽毛,会是怎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是“宒”,错了。

  如果只着眼在“窗”字,真的会令人费解;若是着眼于“户”字,就不同了,“户”+“羽”,不就是“扇”吗?

  对了,答案就是:扇。

  延伸阅读: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猜一字:九十九

  现今孩子的功课,往往难倒父母!在网络上有一贴文,为孩子的功课“求救”。这位父亲的儿子,就读小学,有一道猜灯谜的谜题,谜面是“九十九,猜一字”,你猜得到吗?

  有人认为“九十九”就是“99”,有人认为答案与仓颉码有关,“九”字的仓颉码“大弓十大弓”,即“卆”,都错了。猜字谜语大都反映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倒过来思考一下:九十九,即一百减一,“百”字减去“一”,就是“白”。

  答案就是:白。

  延伸阅读:白目:有多白?  

“富过石崇”与“富过马云”

  讲到一个人是否富有,香港会说“你估我系李嘉诚咩?”内地则会说“富过马云”,上一辈的话则会说“富过石崇”。   李嘉诚富有不用说;马云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互联网时代凭不断创新而富甲一方。那么,谁是石崇呢?

  石崇(249-300年),渤海南皮人(今河北省南皮县),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他是大司马石苞第六子,生于富有家庭,成长在父亲石苞乐陵邵公府上,衣食无忧。

  他出任修武县令,因为才德晋升至城阳太守,后因战功而封侯。

  虽然他聪明,但并不清廉。石崇出任荆州地方军政事务时,以抢劫商贾货品财物而致富,建...

穷过蒙正?

   形容没有钱,广东俗语会说“穷到燶”,不过,内地老一辈的,或许会说:“穷过蒙正”,究竟“蒙正”是谁?

  蒙正全名是吕蒙正(944-1011年),河南洛阳人,是宋代名臣。宋蒙正出身贫穷,在高举之前是百分百“穷到燶”的人,后来他发奋读书,最终高中状元。

  宋太宗非常欣赏他的才学与品格,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冷僻字系列|虤与豩

  虎和猪,如果排列成双,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两只老虎,有“虤”(音:颜)。《说文》:“虤,虎怒也。”代表老虎发怒的样子。唐孟郊《懊恼》诗:“求闲未得闲,众诮瞋虤虤。”

  两只猪,则为“豩”(音:斌),就是两只或几只猪一起追逐嬉戏的意思了。

  “豩”亦与饮酒有关。宋无名氏 《汉皋诗话·酒胆豩》:“豩字,呼关切,顽也。当在山字韵。刘梦得有‘杯...

冷僻字系列|骉、猋、龘

  汉字的叠字中,有一些是以动物组成,显示速度倍增的意思。你知道哪些呢?

  三个马字组成的“骉”(粤音:标),是众马奔腾的样子。《左思吴都赋》有骉駥骉矞,就是形容众马奔腾的气势。

  三个犬字组成的“猋”字(粤音:标),本意是狗奔跑的样子;亦有迅速之意,跟“飙”字相通,“飙升”代表急速上升。

  三个龙字组成的龘字(粤音:踏)。据《广韵》说该字之义为“龙飞之状”;《说文》解...

冷僻字系列|尛

   “尛”是一个古字,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但却在网络上盛行,那是为什么呢?

  《康熙字典》和《龙龛手鉴•小部》都收录“尛”字,表示古同“么”。可用作疑问或者停顿,因此“干么”也有写作“干尛”了。

  网络上喜欢用一些古字,取其外貌,改其意义。这个字,是由三个小字组成“尛”(音:么),在网络上曾被用来指代小三(即第三者),但实际此字与第三者完全拉不上关系。

 

冷僻字系列|㗊  

   “口”字有许多种组合方法,由四个口组成的“㗊”,你又见过吗?

   一个口成“口”;两个口可成“吕”,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是指脊梁骨,现为姓氏。两个口也可以这样写“吅”(音:喧),古同“喧”,大声呼叫的意思。

  三个口为“品”,该字非常常用。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三口,表示众多。《说文解字》提到:品,众庶也。“众庶”即多,所含具体内容...

冷僻字系列|瞐

  大家熟识的“目”字,如果三个走在一起,成为“瞐”字,会变成什么意思呢?

  瞐(音:莫),根据《康熙字典》“玉篇”、“类篇”的解释,此字含义为“美目”、“目深”,意思就是美丽的眼睛、目光深邃。

  多年前,苹果手机推出iPhone12时,曾宣传它的镜头有专业的计算摄影功能,便用上“瞐”这个字,表达iPhone12有由8位提升至10位HDR视频拍摄功能,能自动进行杜比视界调...

冷僻字系列:朤

  由四个月组成的“朤”(音:朗)是一个古字,与“朗”同音同义,本意是明亮晴朗。

  这个见于《说文解字》卷七,原文:“明也,从月良声”。今收录在《康熙字典》中。

  这个字,用法颇多。

  “朤朤干坤,舍我其谁。”干坤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宇宙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天空朤朤,任鸟儿高飞。”也是指天清气明,鸟儿可高飞。

  “朤朤脆脆”就是形容办事爽快干脆。我...

冷僻字系列|又双叒叕

   一些重复又重复的事情,网络上的说法是“又双叒叕”,是怎么来的呢?

   “又双叒叕”,读音为“又、双、若、绝”。

   “又和双”比较易理解,意思是重覆和一对。

   “叒”(音:若)原是古代神话中的树木名称。 《说文解字·叒部》:“叒,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叕”(音:绝),联、缀的意思。《说文》:“叕,缀联也。象形。凡叕之属皆从叕。”

   “又双...

冷僻字系列|刕舙馫

  三叠字通常较为冷僻,又难写难读,但也有人对此特别钟情,会用作人名或店铺名字。

  香港有一家面店取名为“刕舙馫”,文字看去虽然艰涩,却意外地令客人印象深刻。

  骤眼看来,有人会把“刕舙馫”读成“刀舌香”吧!原来这面店主打刀削面,老板就是希望客人吃过刀削面,舌头留香。

  实际上,这三字的读法是:“离、话、馨”。

  刕(音:离)通常作为姓氏使用。网络用语上,三把刀叠加在一起,表示...

夏至三不做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天有不少禁忌,一些命理师更会大造文章,说哪个生肖将去掉恶运迎来好运等等。为什么“夏至”会与运气拉上关系?

  《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阳气一向被誉为正气,阳气旺盛就是正气集聚最多,若这天多吸阳气的话,便能驱走霉气,迎接好运来临。

  为了得到好运,有些地方会有“夏...

冷僻字系列|毳

  三个“毛”字组成的“毳”(音:脆),有什么意思?

  《说文》 毳,细羊毛也。《字林》 共其毳为毡。“毳”是指人体或鸟兽的毛发,或由毛织成的制品。

  人体表面,例如手臂等部位生长的细毛,也叫“毳”,又叫“寒毛”、“汗毛”。

  医学上,“毳毛”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指人类在儿童时期长出的一种细小、不易注意到却又几乎遍布全身的毛发。毳毛的密度因人而异,其长...

冷僻字系列|掱

  正常人只有两只手,三只手我们就叫做“扒手”,即小偷的意思,原来真有其字:“掱”(音:扒)。 

  “掱”这字见于清.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掱手》:“沪人呼翦绺贼曰掱手,犹言扒手也,亦曰瘪三码子。”  

  正常人只有左右手,第三只手代表“偷窃之手”,即为扒手。我们常写的“扒手”,其实正写是“掱手”。

  扒手一般喜欢黏在人背后或身边,一有机会就把手伸进人的衣物中进行偷窃。“掱手”也就是手多多,...

冷僻字系列|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于网络的一个字,因其字型好像一个人失意时双眉弯下的表情,所以在网络上就被用来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状态。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古字,意思还大有不同。

  囧,本义是透光通明的窗户,跟“囱”一样都是“窗”的象形字。甲骨文中又用作地名,古书中的“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种黍。

  这个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1世纪,网络上开始流行表情符号,这个字也被网民当做表情符号来用。

  囧字的“八”像一对委屈的八字眉模样,“口”像惊讶、窘迫时张开嘴的表情。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记载,“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里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陕西人常说:槑倯(音:梅松)、槑得很、老槑等。山东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词,意思接近不善言辞、无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苏,这个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长辈用来吓唬小孩子,说:老槑子来了。

  网络文化盛行后,一些古字词竟然成为网络流行用语,只是意思完全变了样。“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冷僻字系列|嫑

  这个字看上去很有趣,是“不”和“要”的合体字,意思也就是“不要”。现在演变成为一个网络文化用字。

  “嫑”是一个方言,收录于《康熙字典》中。闽南语俗语中,“尚骂嫑听,尚打嫑惊”。意思是经常骂一个人,他就不会听你的话,经常打一个人,他就不会怕你了。陕西内蒙古一带也类似的用法。

  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个用法是双否定,“别嫑了”,意思是这好东西,为什么不要啊?主要在山东青...

冷僻字系列|嘦

   今日再谈一个冷僻字——“嘦”,音与焦类似,意思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只要”。

   “嘦”其实是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内,是“只”和“要”合体而成,发音上就是将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变成为似“焦”音。

   点餐时,可以跟店员直接“嘦炸酱嫑面”,简单、清晰,也容易明白。网络上也有人喜欢用这个字,如“嘦专心读书”,“嫑只顾打机”,就是用“嘦”、“嫑”二个字,给予年青人清...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当然是好,但在其头上加上“不”字,就成为“孬”。

  “孬”(音:可以读naau6 捞,或Bou2 保),有数个解释。最常见是不好、坏的意思。《字汇.子部》:“孬,不好也。”如“孬运”,即遇著不幸运之事;“孬好”指好与坏;旧社会穷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属孬官,自有公论。”

  第二个解释是懦弱、无胆识的意思。如“孬种”方言中有坏蛋、胆小...

冷僻字系列|兲

  在网络上看到“兲”这个字,骤眼看来,就像是骂人“王八蛋”之类的粗话,这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一看到此字,由于不懂念,也不确定其解释,也许会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骂人的粗话。

  事实上,“兲”这个字是“天”字的古体字,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为八部,《改并四声篇海 · 八部》引《并了部头》:“兲,古文天字”,与“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乍一看,“圐圙”是很奇怪的两个字,但仔细看看,这两个字由两个大口,分别框住了“四方”和“八面”两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什么呢?

  “圐圙”(音:枯略),意为“围起来的草场”,来自内蒙古的方言,内蒙古一般读作库伦(kū lun),也指围住的土地。

  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场,都有以此为地方名,如祁县东观镇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张北县境内也有一个镇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阳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词(如“范围”)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争一女的“嬲”有戏弄、纠缠及生气等意思,二女争一男的“嫐”,又是怎么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嫐”:“娆嫐也。”“嫐”意思便是纠缠、搅扰、戏弄。“娆”则有妖娆、妩媚的意思。“娆嫐”加起来便是妖娆的纠缠了。

   这个字并不全都用于男女之间,晚清官员李慈铭论中国胥吏败坏时,引用当时谚语:“堂官牛,司官鳅,书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鳅,任由胥吏...

嬲、嫐(上)

   两个“男”字中间夹着一个“女”字的“嬲”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但两个“女”字中间夹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较少见了。

   其实,“嬲”与“嫐”二字早有纪录,意思也有点相近,都有男和女纠缠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这些说法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一个“女”人同时被两个“男”人骚扰,肯定会不高兴,感到恼怒、生气,因此就有“生气或发怒”的意思。

   “嬲”字本义并非如此。...

相逢问蚕麦 幸得称人情

  遇见朋友,我们会问候一声“你好吗?”但在古时农业社会,农民之间会随着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问候语,像农历5月芒种时节,农民之间会有怎样的问候语呢?

  答案是:“蚕收、麦收好吗?”古语有“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之说。

  这句话出自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全句: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前六句描绘芒种时节自然界及生物的现象,有螳螂孵化、云影变幻...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