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碳減排引伸碳匯交易 中國農業要趨利避害

編輯︰黃皓頤

  當我們這100年進入工業化階段後,大家看到工業社會形成的,是將工業的產業集群和城市帶的擴張結合在一起。它製造的主要是碳排放,客觀上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譬如微細懸浮粒子(PM 2.5)造成的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傷害和影響很大。這些逼切的問題掩蓋了,農業社會隨着氣候暖化而不斷向西向北的推移。

溫鐵軍:中國農業生產連增 或因氣候暖化平地降雨量充沛

中國農業出現10多年生產連增的大豐收情況,有別農業生產的周期性。溫鐵軍估計,這或因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等降水線北移至西部北部,這些地區以平地居多,配合充足雨水,因而大規模生產糧食,提供大量米食主糧給市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這些年以農業作為主糧,能夠出現多少年生產連增,這跟我們以往的農業常識完全不一樣。

  我們過去的常識是,農業尤其是糧食,是有周期性的,三年小周期、五年大周期、兩豐一欠或者兩豐兩平一欠,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糧食的增產。但是,現在會出現10幾年連增,這跟我們過往的農業常識是不一樣的。

  原因有多種說法,我覺得可以納入考慮的是,氣候暖化帶來400毫米等降水線,即是向北推移了一個多緯度,也就是100多公里。這100多公里主要是平原,中國西部北部的平地比較多,那些平地只要降雨量足夠,是很適合大規模地種植,生產糧食。

  大家如果坐飛機到內蒙古東部、甘肅和陝西北部、寧夏一帶,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是使用大農場的方式進行糧食生產。對中國來說,氣候暖化對於農業社會或者生產主糧,可能有某種正面作用;但這件事很少會引起討論。因為我們一概都納入碳排放的氣候暖化討論之中。

  延伸閱讀:溫鐵軍看全球應付氣候危機 實現減排或影響稻米生產

溫鐵軍:碳匯交易影響深遠 關注甲烷減排的發展

圖攝於2021年6月的甘肅張掖五個墩村的種植粟米田,農民正利用現代化機械包括粟米收割機和無人噴農藥機等,有效率地加快粟米生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家知道農業佔的比重是非常高,這也包括煤炭開採、石油開採等等,但它們的比重不像農業那麼高。當中國承諾了甲烷減排這個責任後,我們在農業領域應該作出什麼調整?如何能夠趨利避害?這是我們必須討論的重要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看它是利還是害,而是要採取各種措施來趨利避害。

  世界形成共識的碳減排,客觀上為西方進入金融資本控制的經濟階段提供了新空間,那就是所謂「碳匯交易」(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二氣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它是指發達國家出錢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指標,這些發展中國家通過減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將多餘的碳排放指標轉賣給有需要的發達國家,以抵消這些國家的減排任務。)。 

  延伸閱讀:溫鐵軍:美國金融危機擴大 中國預早做好防控準備

  以碳匯交易引伸出來的金融衍生品,正在開疆拓土,也是說假如甲烷也被納入好像碳減排一樣的金融資本運作的時候,便又是一個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領域。因為我們知道美國一旦發生金融危機,量化寬鬆,大量製造的貨幣就會流向大宗農產品,特別是世界上商品化率最高的小麥、粟米等等。(三之二)

  (轉載自《溫言鐵語》,標題和內文經編輯整理)

 

溫鐵軍分析:中國經濟增長下滑源於全球過剩

溫鐵軍:提防金融資本危機加劇稻米金融化

溫鐵軍看全球應付氣候危機 實現減排或影響稻米生產

溫鐵軍:防範金融危機 人民幣國際化不宜操之過急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