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雄忆沈从文鼓吹“古为今用” 大众加深认识中华文化艺术

编辑︰黄皓颐

  与沈老(沈从文)聊天,时时可聆听他从物质文化方面去认识中国文明的见解。

陈万雄忆沈从文解说战国文物 从中理解楚人文化的自信

沈从文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部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著作。他指出战国时期楚国的服饰纹样艺术水平甚高,估计设计者是当时的高级知识阶层。图中是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楚国袍服女装,宽袖紧身,砲长曳地,上绘卷曲纹样,袖端部分所绘的条纹图案,是当时服装的一大特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今仍清楚记得,大概是第二或第三次见沈老,晚饭后,在他们位于朝阳大街吉兆胡同的研究室,沈先生联同王㐨先生和王亚蓉女士,为我们几个门外汉,透过投影器,演示刚刚挖掘出来的江陵战国文物。

  当晚,沈老兴致勃勃,为我们解说。他的全情投入,相信就是十年故宫午门上作讲解的样子。虽然我对文物的认识仍是模糊,但因沈老一晚的讲解,对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发达,对楚民族与楚文化构成日后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印象深刻。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如何抟成又如何壮大的问题,自此在我脑中萦绕。

  延伸阅读:陈万雄初访沈从文印象:纯真诚挚拥赤子之心

  当晚与沈老的不少对话,都记不住了。其中一问一答倒还是记得清清楚楚。我问沈老,何以衣饰纹样,在战国时期的楚,其艺术已臻这么高的水平?沈老回答,这样的服饰纹样的设计者,不是日后我们所理解,是出于一般工匠之手,而应是出于当时的高级知识阶层,是当时文化艺术的最高表现。

  看过了楚的衣饰图案,听了沈老的话,我冲口而出说,我们以往读《史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曾理解为楚人有着南方之强的特性,有复国的决心,强调勇武。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背后原来是文化的自信。

陈万雄难忘沈从文谈中国文化史 令他观念开窍

陈万雄(右)80年代与沈从文相识,经常出入北京沈家,图中是他在沈家与沈从文夫妇合照。(图片来源:《读人与读世》)

  这样的一个晚上,真是当头棒喝,从而使我理解到中国文化史绝不囿于文献,绝不能局限于文化哲学的范围,而是自有更宽广的天地。这是启牖我日后走上要从物质和艺术文物等诸方面,要从眼所及的事物和山川环境,去认识中国文明的途径。这是一种观念上的开窍。

  延伸阅读:陈万雄获沈从文启蒙 改变研读中国文化历史的观念

  我们检阅沈老的著作,自50年代,他已不断著文倡导“用文物知识和文献相印证,对新史学和文化各部门深入一层认识,才会有新发现”,“五百万卷书若没有人善于用它和地下挖出来的,或始终在地面保存的百十万种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真的历史科学是建立不起来的。”

  同时,沈老竭力鼓吹“古为今用” ,要让文化艺术普遍深入社会大众,以让传统文化艺术转化成新工艺。他这种种见解,放诸50年后的今日,依然振聋发聩。

  与沈老谈话内容虽多淡忘了,但是如何保护好中国文化,如何令中华文化艺术让更多人认识,一直是沈老所关心的话题。

  延伸阅读:陈万雄悼严耕望老师: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

  沈老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学者。大多数人关注他由文学转向学术的理由,但我个人更重视两者间他在思想精神上的汇通:对人的自然生命、民众真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对根植于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艺术的执着。从这里,我们就容易理解他自撰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含意。(三之三)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

陈万雄忆沈从文 转投文物历史研究的表白

陈万雄:认识文物历史世界的沈从文

陈万雄获沈从文启蒙 改变研读中国文化历史的观念

陈万雄初访沈从文印象:纯真诚挚拥赤子之心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沈从文研究文物历史新方法 实物结合文献全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