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忆敦煌莫高窟圆梦 无惧生活艰苦守护艺术遗产

编辑︰黄皓颐

  我的祖籍是杭州、生于北京、长于上海、求学北大,大学毕业后,到甘肃西端负责保管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现在的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早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读到敦煌莫高窟的课文,从此,就梦想要看看莫高窟。在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最后一学年,终于趁着到莫高窟毕业实习的机会,实现自己多年来希望亲眼目睹莫高窟风采的梦想。

樊锦诗初进敦煌莫高窟洞窟 惊叹壁画鬼斧神工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敦煌莫高窟圆梦 无惧生活艰苦守护艺术遗产
2021年10月5日,团结香港基金旗下中华学社主办的中华大讲堂,邀请樊锦诗主讲《勠力同心守护敦煌艺术遗产》,细说几代莫高窟人至善至美的奉献精神与保育弘扬国宝的重要性。

  1962年秋天,我第一次来到莫高窟。在大学虽然学了一些佛教石窟寺的基础知识,但当我走进洞窟,仍然被面前的种种不同形式的洞窟,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彩塑,丰富多彩、璀璨瑰丽的壁画所震撼。

  无法想像,我们的祖先用跨越1,000年的时间创建的敦煌莫高窟艺术,竟然如此富丽堂皇、博大精深、气势磅礴,还保存得如此完整。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到唐代(即西元4至10世纪)的壁画艺术,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根本看不到的,实在令人惊叹;沉浸其中如梦如幻,百感交集。

  延伸阅读:【敦煌莫高窟】樊锦诗述说前辈故事冀薪火相传:承传前辈留下的“莫高精神”

樊锦诗:敦煌莫高窟土砌宿舍简陋 没自来水喝咸水易腹泻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敦煌莫高窟圆梦 无惧生活艰苦守护艺术遗产
樊锦诗(左)忆述初抵敦煌莫高窟时,一方面沉醉在丰富多彩、璀璨瑰丽的壁画艺术中,另一方面却要面对当地简陋艰苦的生活环境。(网上图片)

  走出洞窟,目光所及周围环境,不是沙漠,便是戈壁,几乎是一片苍凉。那时研究所办公和住宿的地方是一座清代留下来的破庙,前后两个院子,前院用来办公,后院用作宿舍,破庙的北侧是用马厩改建的一排宿舍。

  所有宿舍内的家具,几乎都是土砌的,土炕、土桌、土凳、土沙发,书架也是土的,以土坯做支架,用几块小木板作隔板。在到处是土的土屋里,我的衣服时常要沾土,也时常要去掸土。

  喝的水是宕泉河的咸水,常常肚子胀,甚至会腹泻;因水碱性大,洗过的头发总是粘的,当时没有条件洗澡,只能擦澡。

樊锦诗:没电靠蜡烛照明工作 莫高窟反射阳光入洞显智慧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敦煌莫高窟圆梦 无惧生活艰苦守护艺术遗产
2019年出版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亲述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后,56年来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从中诉说她在事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的抉择,还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网上图片)

  当时没有电,办公和生活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或蜡烛;黑暗的洞窟不能点有油烟的灯,莫高窟的前辈画家发明了借光法,用镜子在窟外把阳光反射到洞窟里的白纸上,才使洞窟内明亮起来。

  洞窟前没有栈道,没有楼梯,进上层洞窟,要蹬着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去。我开始进洞实习不敢爬蜈蚣梯,太危险了。为了减少去厕所上下蜈蚣梯,索性早上就不吃不喝。

  延伸阅读:中华文化守护者“敦煌女儿”樊锦诗

  莫高窟距敦煌城25公里,研究所只有马车和牛车,没有汽车,弄不好要步行进城。因为离城太远,职工的孩子无学可上,所里就自己办了个学校,兼幼稚园和小学的功能,老师是所里的职工,大家在工作的同时兼职去给孩子们上课。研究所只有所长有电话,通讯极不方便,异常闭塞寂寞,看到的报纸经常是一周前的。(八之一)

  (转载自中华学社《中华大讲堂》系列,内容和标题经编辑整理)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痴人”常书鸿 放弃留法回大漠 “为它死也值!”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承上启下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忆承上启下的莫高窟人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夫妻同心投入敦煌莫高窟考古

樊锦诗忆夫妻同心投入敦煌石窟考古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坚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辈们

樊锦诗忆坚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辈们

樊锦诗忆莫高窟首任所长常书鸿一生侍奉艺术宝库不言悔

樊锦诗忆莫高窟第一任所长常书鸿 一生侍奉艺术宝库不言悔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一个乌托邦想像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风筝 女孩 男人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叔叔,你真棒”滋润人心

中国与美国
编辑之选

高志凯:不管谁当总统 中美关系都会经历惊涛骇浪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成都武侯祠 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

医疗革命和技术进步人工智慧
张维为

张维为看中国“不可能产生科学革命”论调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农田、货柜船
温铁军

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