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从何算起?  

     词语用得多了,对背后的意思往往不求甚解。其实很多词语,背后都有自有其来源和含义,“起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起码”的意思就是最低限度或至少的意思。譬如说“这次起码有三个人来吃饭”,意思就是至少有三个人来吃饭。

  早在清代时人们已有“起码”的说法,在《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当中:“官小不要,起码亦是一位观察。”而在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当中有用上这个词语:“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索两三天。”

  至于这词语的由来,据说是来自秤算重量的工具。码所指的“砝码”,在古代是一种秤算重量的工具,以往人们用天秤算重量时,需要在秤的一边放上砝码,以计算重量,而最小最轻的一个砝码被称为“起码”,后来,起码就有了最低限度或至少的意思。

  延伸阅读: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当然是好,但在其头上加上“不”字,就成为“孬”。

  “孬”(音:可以读naau6 捞,或Bou2 保),有数个解释。最常见是不好、坏的意思。《字汇.子部》:“孬,不好也。”如“孬运”,即遇著不幸运之事;“孬好”指好与坏;旧社会穷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属孬官,自有公论。”

  第二个解释是懦弱、无胆识的意思。如“孬种”方言中有坏蛋、胆小...

520

  昨天5月20日,不少年轻男女都像过情人节一样庆祝,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什么是“520”呢?   

  普通话“520”就是“我爱你”,中国各地方言又怎么说“我爱你”呢?

  上海话:吾老欢喜侬额;宁波话:阿拉腊月子福啊侬;南京话:吾对你蛮有意思滴;重庆话:我只有愣个喜欢你了;开封话: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话:俺楞中你了;山东话:俺喜憨嫩;山西话:额待见你;合肥话:吾好算你;江苏话:我古西你;天津话:...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上面蒸松糕 下面卖凉粉

   最近气温急降,穿衣服出外也要有相当的心思。不过,在街上不乏看到女生仍然穿短裙展露长腿,简直就是“上面蒸松糕,下面卖凉粉”。

  “蒸松糕”,就是指像松糕一样要大火去蒸,食物热腾腾的意思;“卖凉粉”则是指吃凉粉时那种凉快感。

  “上面蒸松糕,下面卖凉粉”这句广东话俗语,意思大概是指上身穿得又多又厚,下身却穿得又少又薄,上身和下身衣着不协调。

  在天气冷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穿厚衣,以求保暖避免着凉。偏偏有些女生,为了爱美及潮流...

“奉旨”与“老奉”  

  有说香港的小朋友是幸福的一代,生活有大人打理,使他们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甚至出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情况。对部分小朋友而言,大人照顾他们、帮他们做事,仿如“奉旨”似的。

  “奉旨”,意思就是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事,这种说法原来是从古代皇帝下旨演化而来的。

  在古代中国,皇帝有无上权威,下旨命令朝臣办事时,臣子必然要完成旨意。明代短篇小说《初刻拍案惊奇》有载:“法司奉旨提到人犯,用起刑来。”这个“奉旨”,也就是有必须完成的意思。

  除了奉旨外,在广东话俗语中还有一个相近...

“少饭”又叫“扣底”?

  现今社会大众关注健康饮食,买外卖时都会要求“少饭”,减少浪费之外又吃得健康一点。大家知不知道“少饭”原来还有别的叫法?

  “少饭”在以前原叫做“扣底”,也就是减少白饭份量的意思。香港二战后百业萧条,当时政府为增加税收,曾于1946年开征饮食税,凡餐馆卖出的任何小菜都要征税,只有碟头饭例外。

  于是有人便想到以碟头饭“扣底”的方法来避税,即是买卖碟头饭时,只要餸菜不要饭,变相只买小菜但又不用征税。“扣底”就解作为“扣...

乌利单刀  

  足球比赛通常看得人紧张万分,如有球员表现失准,就更会令球迷鼓躁不安,例如某球员在面对球门时单刀不入,失掉黄金机会,只能伏地怒骂,有网民就形容为“乌利单刀”。

  “乌利单刀”是广东话中的一个常用俗语,意思是办事办得糊里糊涂。

  相传这句俗语源自新会一带,话说元朝灭宋之后,有一名镇守当地的蒙古将领名叫乌利,此人凶猛非常,经常拿大刀到处欺压平民,当地居民对他极为反感。

  有一天,乌利在坐船渡江时,船在江中心沉没,由于乌利是蒙古人,不熟水性,于是一命呜呼。

  ...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有三候,《逸週书·时训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海中的大蛤。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就变成大蛤了。

  立冬还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农民认为,唯有顺应“冬藏”的天道,透过食补滋养精气...

立冬初候:水始冰

  立冬有三候,《逸週书·时训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初候“水始冰”怎样理解呢?

  立冬初候,寒气渐生,水面凝结成薄冰,标志着冬季正式拉开序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冬,十月节。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坚也。”此时北方河流渐覆晶莹冰片,阳光下如碎玉闪烁,而南方虽未见冰,但清晨水缸常浮白霜,有一点寒意。

  古人观察此象,总结出“立冬晴,一冬凌”的谚语,意指若立冬晴朗,则预示寒...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上任的官员大多会破旧立新,推出新政策,所谓“新人事、新作风”,这难免对旧有的人事和政策带来冲击,这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说法。

  这话有两个不同的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来传成了“新...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形容在困境中与亲友互相扶持,我们会说“相濡以沫”,这句话原来还有别的意思?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相濡以沫”指鱼儿在干涸环境中,彼此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以保性命。后世常以此比喻困境中的人们彼此扶持、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

  不过,这个意...

我不杀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意思指虽然没有直接杀人,却负有责任,心中有歉疚之情。这句话出自一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典出《晋书》,意指虽未亲手作恶,却因自身的过失或沉默,间接导致了悲剧,心中充满愧疚与悔恨。

  东晋时,权臣王敦意图谋反,询问宰相王导对大臣周顗(字伯仁)的看法。王导出于私心,选择沉默,王敦遂将周顗处死。事后,王导整理奏章时,才发现周顗曾极力上书为自己辩护,力陈其忠诚。...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屠狗辈”指以杀狗卖肉为生的人,“屠狗”泛指卑贱职业。讲义气的,多半是一些从事卑贱职业的下层民众;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却往往对朋友做出负心的事。“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有没有出处呢?

  此句出自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的对联。

  上联:仗义每多屠狗辈

  下联:负心多是读书人

  句子典故是这样的:明朝时期,桂林皇亲宗室骄横跋扈,喜欢养斗犬。一天皇亲奴才放出一只斗犬,在路上任意咬人,并扑到一名秀才身上,秀才几乎丧命之际,一名屠夫冲出来,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了秀才。皇亲不服气,将屠夫送...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演活了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用他那搞笑的腔调念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星爷以其特有的腔调,加上精湛的演技,令大家对此二句诗印象心刻。这句话出自唐伯虎哪一首诗?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出自《桃花庵歌》,为他晚年隐居苏州桃花坞所写的,堪称其狂放不羁、超脱世俗的代表作。

  原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

施恩莫望报

  喜欢做善事的,都会有"施恩莫望报"之心,这句话有没有出处呢?

  "施恩莫望报"是一句蕴含深厚智慧的处世格言,强调帮助他人应出于纯粹的善意,而非期望得到回报。

   这句话最早见于清代无垢道人的小说《八仙全传》,书中有"施恩不望报之君子"的记载,显示此观念在当时已广为流传。

  这句话的深意在于:真正的善行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实践,其价值在于行为本身。若心存回报的念头...

南瓜灯的由来

  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万圣节在香港的气氛浓厚,在这个欢乐的“扮鬼日”,“南瓜灯”成为必备元素。   到底这颗由南瓜制成的手作灯笼,为何会与万圣节扯上关系?

  南瓜灯,原名为杰克灯笼(Jack-O’-Lantern)、杰克灯等等,是万圣节的必备物品。

  为什么有“南瓜灯”呢?在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内有一句:捉弄魔鬼以赚取金钱(tricked the devil for his own monetary gain)。相传英国爱尔兰有一个名叫 Stingy J...

九月九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庆,为什么九月九日这天叫“重阳节”? 又为什么叫“老年节”?

  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九九重阳。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绫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记载了汝南桓景登高消灾之说。

  西汉《西京杂记》载宫中秋事:“九月九日佩...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重阳吃糕 百事俱高

  中国不少传统节日,都会有应节食品,例如人们会在中秋节时吃月饼,端午节时吃糭,春节时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或元宵等。那么重阳节的应节食品是什么呢?

  有民俗专家指出,以往人们在重阳节时会吃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录宋代生活的文献中也有提及。

  至于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惯,相信与登高习俗有关。因为“高”的发音和“糕”一样,因此重阳节...

冬季冷暖看重阳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非常看重气候变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冬季气候原来也有关系?

  古代有一种说法:“今年重阳不打伞,明年地里光杆杆。”意思就是重阳节那天不下雨(不打伞代表不下雨),那么之后的冬天就会较为干旱,在水份不足的情况下明年粮食收成也会出现问题。

  相类似的农谚也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说如果农历十三前后没有雨,往后雨水就比较少了,整个冬天雨雪匮...

霜降吃了柿 寒冬不流涕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昼夜温差加大,秋燥明显。中国民间,尤其在华南地区,流传一句农谚:“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涕。”这背后有什么道理呢?

  霜降前后,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显著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柿子累积糖分,因此此时的柿子口感最佳。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柿子富含维生素C。适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营养,对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感冒有一定益处。同时,在传统养生观念中,柿子被认为有润肺生津的效用。因此,“不流涕”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是透过饮食为健康过...

霜降不割禾 一天少一箩

  进入霜降,昼夜温差骤大,初霜频现,风干物燥,在农事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农谚便有“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意思是什么呢?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意思是:到了霜降节气如果还不收割晚稻,每延后一天,稻穗上的谷粒就会自行脱落,相当于“少收一萝筐”的谷物。

  霜降对禾稻影响很大,对夏天播种、晚秋收成的晚稻影响尤其大。晚秋时期,稻米处于蜡熟期,就是稻米颗粒已经变黄马上就可以收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天气关系稻米收成的品质。

 ...

霜降杀百草

  霜降节气到,古时农民便有流行一句谚语“霜降杀百草”,你句话有什么意思?

  “霜降杀百草”是指:霜降时节的霜冻会导致许多草本植物枯萎凋零,丧失生机。这是因为植物体内的液体在低温下结冰,细胞脱水,造成细胞结构严重破坏。这句农谚提醒农民,霜冻可能对晚秋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需要采取措施防范冻害。

  “霜降杀百草”并非出自某部古籍的原文,而是民间长期流传的农谚,用来描述霜降节气...

霜降之日 豺乃祭兽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故称为霜降。天气将有什么变化呢?

  据中国气象局表示,霜降一般出现在秋天晴朗的月夜,这是因为晚上地面散热多,温度骤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 

  《逸周书·时训解》:“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勾勒出霜降之下,动物、植物及昆虫的变化。

  霜降当天,...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开学了,长辈都会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导年青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不过,光阴为什么以「寸」作单位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最早见于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标明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常听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出处何在呢?

  此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回答:「一个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同样地,居住在一个国家,要(想实践仁德,就应该)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者。」

  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告诉子贡,要成就「为仁」这件大事,就必须先营造有利的环境并准备好「利器」—...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吸取之前的教训,作为后来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语,源自《战国策‧赵策一》。晋国王室政权旁落到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他假借晋君名义向各家索求大片土地,韩氏和魏氏都愿意交出土地,只有赵襄子拒绝。智伯于是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

  赵襄子虽然在武力上处于劣势,但靠着大臣张孟谈所...

煮豆燃萁

  电动车生产商Tesla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曾经在其社交媒体,贴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这句话出处何在?

  相传魏文帝曹丕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文学才华,下令他在七步内作诗,否则将其处死。曹植便以煮豆为题材作出《七步诗》。

  七步诗原文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即豆茎,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底下燃烧,锅里豆子被迫得哭起来。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生长出来的,豆茎怎能...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