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2-02
当农村工业化,发展城镇化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又面对什么难题呢?
在1970年代后期,知青回城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当时有几千万名知青,包括我在内,都用各种各样方法回城,而回城后就要面对就业问题。
温铁军忆知青顶替父母工作岗位 影响国企职工素质
![等候巴士的市民 等候巴士的市民](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authors/2022/12/YoungIntellectual1_x1.jpg)
1979年、1980年,知青回城的时候,正好是中国财政严重赤字之际,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极端匮乏,导致没有就业空间,因而出现知青回城就业的问题。
那时候,出台的政策是5个人的饭10个人吃,要求国有企业打开大门,让工人的子女招进厂房顶岗,顶替父母的岗位。
这些父母都约50岁,是技术骨干的工人,结果他们要下岗了。当然整个国企的人力资本的素质也有所变化。职工素质下降,人力资本要5个人的饭10个人吃,于是形成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生产的货品价格再急剧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所以说,一方面农村救了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陡然崛起,在客观上形成了压力,导致城市原有的体制不适应,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 中国度过70年代债务危机
温铁军看中国80年代市场化 克服困难走出中国特色道路
![纺纱厂女工 纺纱厂女工](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authors/2022/12/YoungIntellectual2_x1.jpg)
这时候,西方人相信我们是按照他们的制度,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过程。我们要学习西方的东西,这不是不对,也没有对错,但问题是你没有把中国的经验总结到位。
8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市场化,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垮台了,但中国没有。
我们把农村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做了点评。那时候,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西方那套意识形态去实行,说不定还不如当年的苏联。而苏联就真的接受了。
现在很多学者仍然照搬西方的解释,你倒不如自己亲自去看看。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我就是在1991年12月去了苏东七个国家进行考察,然后我才知道它为什么会垮,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垮。因为我们没有像苏联般被客观规律推着,而是一步步的克服无数困难,我们走过去了。
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个经验,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编的那些教科书,不一定对人家意识形态没有影响,因为它是主流东西。
我做了五年,编他们能接受的说法,当时我称自己是“两道翻译”,把世界银行组织的西方专家、学者,到中国指点江山的东西,翻译成各个实验区地方干部能够听得懂的说法,又把地方说的东西翻译成世界银行大专家们能听懂的东西。
中国是按照自己的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这些没有被我们认真总结,还是影响了教科书的传播。1988年,中国提出的方案并不亚于苏联的体系,当时陈云同志说恐怕不能这么大动,风险太高,邓小平就选了价格闯关。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80年代农村3大创造 城镇企业成功带动城市工业
温铁军忆80年代尾西方撤资 中国陷入经济衰退
1988年,中国尝试放开物价走市场,因为原材物料价格太高,连续几年都是通货膨胀,于是试着价格闯关,导致了1988年的18.6物价指数。1989年就变成了生产停滞,因为是三角债,大量企业无法生产,没有资金,所以连续两年爆发经济危机,接着中国就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局面。再加上1989年6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制裁,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从中国撤资。
当时正在工业化高涨时期,突然遇上撤资,怎么办?中国经济进入了严重的衰退。1988年、89年是滞胀危机的爆发,1990年进入大萧条,正是需要资本的时候。
中国从1991年开始,逐渐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1992年相继开于证券、期货、房地产市场,同时开始自己增发货币、国债,利用财政金融主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机会,自主金融,形成中国经济基本增长的能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content/authors/2022/12/YoungIntellectual3_x1.jpg)
但由于1993年大规模增发货币,导致1994的24.1物价指数,造成严重的通胀,加上债务,危机再次爆发。(八之七)
(转载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