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勉励大家不断努力,有什么名言警句?古人有一句话是,“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这句话出自彭端淑的《为学》,意思是:天天努力学习,持之以恒而不懈怠,直到成功。

  彭端淑是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誉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他认为天下万事难与易是相对的,都有方法解决。

  《为学》开首把核心问题带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他又认为,即使天资不佳,也有方法后来居上的。“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方法就是:“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意思就是说,只要天天努力学习,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延伸阅读: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如果别人对自己有恩惠,我们就要“饮水思源”,谨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当我们帮助了别人的时候,就要不求回报。   意思与之相同的名句有“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出自《战国策 · 魏策》。

  这一名句出自一个典故。公元前260年,秦军纤灭赵国主力后,将赵国国都邯郸重重围困。

  赵王急派人向魏王求救,魏王最初派大臣晋鄙支援,唯晋鄙畏惧,最后魏信陵君使计率军击退了秦军,解困赵国。

  赵王亲自到郊迎接信陵君,但老臣唐雎却劝告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形容一个人不忘本、懂报恩,我们会形容为懂得“饮水思源”,是一个中华传统美德。   这个成语原来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庾子山集 · 征调曲》。

  《征调曲》中有一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是吃果实的时候要想念结果子的树,喝河水的时候就要怀念水的根头。

  庾信自幼聪明总伦,自幼随父亲出入于梁太子萧纲的宫廷,为梁朝效力,到四十岁时梁亡,庾信被迫改投西魏,后又侍奉北周。

  庾信在北周虽备受恩宠,但念念不忘故国,因此很多诗文中流露...

一寸丹心图报国

  “精忠报国”大家可能听得多,还有一句类似的,就是“一寸丹心图报国”。   这句出自明代于谦的《立春日感怀》,意思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想方设法报效国家。

  《立春日感怀》原文是: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立春日,在战场上所写的。

  立春时节,思念亲人,可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留在战地,显示了作者...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王安石的《荀卿》,意思与“推己及人”差不多,是说:爱自己是仁德的开端,自爱之心可以推及到爱别人。

  爱别人,就是有“仁爱”之心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在一个演讲中说过,儒家的“仁爱”在实践上可以有五个层次,第一就是自己先要成为“仁者”,第二是“自爱”,第三是“爱亲人”,第四是“泛爱众”(即爱一切人 ),第五则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

  王安石所说的,就是韩星教授所提及的第二践行层次...

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

  鼓励别人要尽力去做,我们会说:“全力以赴”!其实,古人认为,“尽力”的前设,先要有“尽心”,也就是坚毅的心。

  班固《汉书 · 贾山传》就有这样的名句:“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

  意思是:如果不尽心尽意,就不能全力以赴;不能全力以赴,自然就不能把事情做好。

  班固说这句话时,是针对对待忠臣应有的态度。原文前还有一句“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肌

  形容十分专心,我们惯常用:“专心致志”。究竟什么才是“专心”的至高境界呢?

  林逋的《省心录》就给了答案。

  《省心录》内有一句:“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肌。”意思就是,人若专心的话,会听不到令人震惊的雷声,也不会受到寒冷或炎热天气的影响,专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林逋是北宋著名诗人,宋仁宋在他去世后追封谥号“和靖先生”,而据历史记载,他是一个十分专心的人。

  ...

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而矜不能

  在人际相处中,我们要学习“容纳别人”,《论语 · 子张第十九》就教导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来自于古人的一段对话。

  子夏的学生子张请教应该怎样与人交朋友。子张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绝。’”

  子张觉得不完全正确,便说出自己的见解:“那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比喻只要兄弟一条心,便能发挥很大的力量。这句话很早已经出现?

  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两个人有着共同目标,同心而行,向着相同方向进发,其好处之多,甚至可以将坚硬无比的黄金折断;同样地,心意相通时所说的话,就好像“嗅”到兰花一样,芳香扑鼻,清新宜人。“臭”与“嗅”二字相通。

  后来的应用中,“二人同心”也用作...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中国部分地方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生男孩可以延续家族香火。但古时也有诗句提出“生女”比“生男”更好,究竟出自哪首诗?

  这句话出自杜甫名作《兵车行》。开首两句耳熟能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描述那时代男子被召参战,父母妻子送别时的哀痛之情。

  最后一部分,写道: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毗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

飓风赋

  为了应对超级台风“桦加沙”,各方严阵以待。古人飓风来临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苏轼《飓风赋》写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

  大意是:客人敲门指着天上云彩说,海面上空的云雾之气非常凶恶,既不是预示凶象云气(非祲),也不是预示祥瑞云气(非祥)。颜色浅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红色的云彩夹...

飓风赋

  为了应对超级台风“桦加沙”,各方严阵以待。古人飓风来临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苏轼《飓风赋》写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

  大意是:客人敲门指着天上云彩说,海面上空的云雾之气非常凶恶,既不是预示凶象云气(非祲),也不是预示祥瑞云气(非祥)。颜色浅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红色的云彩夹...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立秋后第四节气。秋分的“分”有特别意思,那是什么呢?

  秋分,“分”即为“半”。根据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秋季而言,这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来。

  《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间等长,即一半时间白天,一半时间黑夜。

  这天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气仍然炎热,但在有的地方,农历八月天气已明显转凉,秋风还很大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秋风肆虐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细致。

  诗句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居住。农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来的狂风,就像一个正在发怒咆哮的巨人,卷走了...

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

  独自一个人埋头苦干,还是大伙儿一起学习比较好?古时已有答案。究竟是什么呢?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古代学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没有经过同学和朋友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会落得孤单,见闻不多,思想也会变得狭隘。

  不过,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为“燕朋逆其师”,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而“燕辟废其学...

学学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个字因为不同词性而有不同的解释,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学学半”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了。

  “学学半”出自《礼记˙学记》,当中写到,《兑命》曰:“学学半。”

  如何理解呢?

  “学学半”,第一个“学”字同“斆(粤音同‘校’)”字,是动词,意为教导;第二个“学”则为名词,指学习。

  加起来意思就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导别人的同时,又是在学习,用“教程相长”来形容就贴切不过了。

  

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常听到学生不喜欢学习,原来古时学生都一样,“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便可见一斑,这句话出处何在?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为什么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呢?

  《礼记·学记》有这样的见解:“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你听过“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吗?这句话是何意思呢?

  古籍《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程为师的道理。当中,“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便是学习的基础方法。意思是: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基础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

  这说明古人学习时重视基本功,有了基础便有进步的机会。

  这句话还有前后文:“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要做到品学兼优,必须勤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何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  

  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

杯水车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样的情景?

   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处时代的“仁者”,行仁义之事并未尽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扑救一车点燃的柴火一样,当然无法救熄,却因此认为水不能熄灭火、仁...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毫和厘,都是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出处何在?

  此语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很多专业的工作都要求精准计算,若然出错,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测量师、建筑师的工作,计算上出现...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句话可谓街知巷闻。在电视剧中,常见有烦脑的人在酒吧买醉时说出这句话。究竟谁卖醉,谁发愁?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年少时即以才学闻名,尤其擅长诗赋文章。成年后,因屡次批评时政,得罪权贵,连续考试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称。这段经历对他打击极大,也促使他后期形成讽刺与豁达并存的风格。

  从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擅长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污浊之地,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新学年,长辈们为了训勉下一代,会说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处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自《礼记.学记》,就是体验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写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材。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背后有一个故事值得一看。从前,楚国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琢磨过的玉石,将之呈给当时的楚厉王。然...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时有一描写白露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什么深意呢?

  白露,标志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候,清晨时分露水增多,凝结成一层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历代文人墨客常借“白露”之景抒发思乡、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凉河边的景象:...

何谓“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及大学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一年视离经辨志”,完成第一年学业,老师会评估学生能否断读经文句读(离经),并辨明他的学习志向和态度(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开学了,长辈都会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导年青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不过,光阴为什么以「寸」作单位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最早见于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标明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

现代开笔礼——击鼓明志

  近年,内地一些学校于开学时会仿古时举行开笔礼,仪式当中有一项名为“击鼓明志”,那是什么呢?

  “鼓”,在古代官学不是乐器,而是发布号令、规范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是击鼓,“箧”是书箱。意思是:古时大学开学时,官吏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学生打开书箱,出示经书,以示恭敬和谦逊地对待学业...

现代开笔礼——朱砂开智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进步。古时,学生在开学时有“朱砂开智”的仪式,那是怎样的呢?

  “朱砂开智”是入学时,启蒙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童头正中点一颗红痣,寓意为开启智慧,又称为“开天眼”、“朱砂启智”。

  这个仪式是后人从古时开笔礼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开笔礼”相传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仪式,又称为“破蒙”。

  根据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开笔礼主要由...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