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择

音:gaan2 zaak9

意思是挑选,但有过度挑选的意味

  拣择是挑选的意思,常言道:“不拣, 不知所择也”﹐也应当是审慎的行为。

  例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 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指越王的庄稼成熟了,于是挑选上等的好粮,把它们蒸熟后还给吴国。

  不过,后来拣择有一点点贬义。《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若是凤姐前, 他便早已献殷勤, 说出许多主意, 又查出许多旧例来, 任凤姐儿拣择施行”。

  王熙凤是贾母口中的“泼辣货”,为人能干亦逞强好胜。上述的一段说“任凤姐儿拣择施行”,有过份挑选的意思。

  至今,遇到某人对食物诸多批评,多番挑剔,甚至浪费食物时,会劝他:“不要只挑最好的吃,不要太拣择呀”!

相关标签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挐掕 (啦能)

音:naa1 lang3

意思是互有关连

      有挐掕、冇挐掕、冇挐冇掕都是广东话的常用词。“挐”在《广韵》中指牵引。唐时韩愈〈送区册序〉 中:“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汉书.卷六四.严安传》:“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中,“挐”也有连续意思。《说文·手部》中:“挐,持也”,有持和牵的意思。至于“掕”,说文解字注:“...

苏孲崽

音: sou1 aa1 zai2  意思是“苏虾仔”,即指婴儿、幼童。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月光光》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当中提及的“虾仔”,跟“苏虾”同出一辙,但为何小孩又会变成“虾”呢﹖ 

     “苏虾”的本字是“臊孲”(读作苏鸦),苏孲崽出自《番禺县志》:“广州呼小儿曰苏孲崽。苏,生也,言新生者也”。意指初生婴儿身...

一赇糈(一嚿水)

jat1 kau4 seoi2

意思是港币一百元

  “一赇糈”读音是“一球水”,即俗语的“一嚿水”,港币一百元。广东人以水为财,所以将钱称作“水”,但水是流动的,为什么将之称为“嚿”呢﹖原来以前的人会将一百元的钱扎成一嚿一嚿(即一捆一捆),所以就称一百元为“一嚿水”。

  “一嚿水”的正写应为“一赇糈”。赇与“球”同音,“赇”从“贝”,“求”声,本...

佗佻 (他条)

音: taa1 tiu4

意思是轻鬆、舒泰

  “佗佻”读作“他条”,是形容人轻鬆舒服、自悠自得的写意状态。例如,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閒,他趁假期走到酒店,佗佻地吃一顿英式下午茶,自在自得令人羡慕。“佗佻”应该是颇为型格和吸引的,诗经中的《君子偕老》曾道:“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而《朱熹集传》将“委委佗佗”解做雍容自得的样子。

  至于“佻”字并没...

腾鸡

音: tang4 gai1

意思是慌张、手忙脚乱

  遇到没有信心做好的事情,又或对事物的经验和技术幼嫩时﹐表现得手忙脚乱,心慌慌的﹐即是广东话说的腾鸡。例如那位司机考到驾驶执照后,今日首次驾驶外出,奈何他表现相当腾鸡,在红灯前没有及时停车,差点酿成交通意外。

  “腾鸡”是形容心理状况,灵感来自鸡的神态。在一般情况下,鸡隻只会慢慢步行,当受到惊吓时...

惊青

音: geng1 ceng1

意思是惊慌或害怕

  “惊”从“马”,“敬”声,本义为马受突然的刺激而行动失常。

  《说文》里面有解释:“马骇也”。至于“惊青”也有惊慌或害怕的意思,与传统的舞狮表演有关。

  舞狮表演时有采青的一节,象征五谷丰收,好运生财。“青”是绑着红包的生菜,由于“生菜”与“生财”的广东音相近。

  在表演时,舞狮采青者的动作包括...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冷僻字系列|兲

  在网络上看到“兲”这个字,骤眼看来,就像是骂人“王八蛋”之类的粗话,这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一看到此字,由于不懂念,也不确定其解释,也许会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骂人的粗话。

  事实上,“兲”这个字是“天”字的古体字,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为八部,《改并四声篇海 · 八部》引《并了部头》:“兲,古文天字”,与“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乍一看,“圐圙”是很奇怪的两个字,但仔细看看,这两个字由两个大口,分别框住了“四方”和“八面”两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什么呢?

  “圐圙”(音:枯略),意为“围起来的草场”,来自内蒙古的方言,内蒙古一般读作库伦(kū lun),也指围住的土地。

  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场,都有以此为地方名,如祁县东观镇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张北县境内也有一个镇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阳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词(如“范围”)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争一女的“嬲”有戏弄、纠缠及生气等意思,二女争一男的“嫐”,又是怎么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嫐”:“娆嫐也。”“嫐”意思便是纠缠、搅扰、戏弄。“娆”则有妖娆、妩媚的意思。“娆嫐”加起来便是妖娆的纠缠了。

   这个字并不全都用于男女之间,晚清官员李慈铭论中国胥吏败坏时,引用当时谚语:“堂官牛,司官鳅,书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鳅,任由胥吏...

嬲、嫐(上)

   两个“男”字中间夹着一个“女”字的“嬲”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但两个“女”字中间夹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较少见了。

   其实,“嬲”与“嫐”二字早有纪录,意思也有点相近,都有男和女纠缠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这些说法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一个“女”人同时被两个“男”人骚扰,肯定会不高兴,感到恼怒、生气,因此就有“生气或发怒”的意思。

   “嬲”字本义并非如此。...

相逢问蚕麦 幸得称人情

  遇见朋友,我们会问候一声“你好吗?”但在古时农业社会,农民之间会随着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问候语,像农历5月芒种时节,农民之间会有怎样的问候语呢?

  答案是:“蚕收、麦收好吗?”古语有“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之说。

  这句话出自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全句: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前六句描绘芒种时节自然界及生物的现象,有螳螂孵化、云影变幻...

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吃饭时若把米饭掉下,准会被长辈教训一顿,送上一句:“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有什么出处呢?

  这句话出自李绅的《悯农》,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之一,全句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两句描写农民烈日下锄草的辛苦场景,汗水不断浸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后两句则是反思粮食的来之不易,警醒世人要珍惜,不要浪费。

梅雨与霉雨

  踏入6月芒种之后,因为进入多雨季节,自古将这段时间称为“梅雨”,不过长辈们又会说成是“霉雨”,为什么呢?

  梅雨的解释,在晋代周处所著《阳羡风土记》便已有明确记录,“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云梅熟时,谓之梅雨。”

  这时候,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又是多雨季节,故称“梅雨”,而江东地区则多称为“黄梅雨”。

  至于“霉雨”,则是因为经常下雨,衣物容易霉变,故取谐音为“霉雨”。明代《五杂俎》载:“江南...

麦秋

  6月,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又有“麦秋”之说,为什么呢?

  芒种节气正值农历五月,是中国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冬小麦成熟的关键期,因此古人将芒种节气称为“麦秋”。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在古代,“秋”不仅指季节,更有“谷物成熟”、“收成”的含义。

  因此虽然麦子在夏季成熟,仍有“麦秋”之说。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东汉...

芒种忙 忙着种 

   今天是24节气的第9个节气、夏季第3个节气——“芒种”。这个气节是在小满和夏至中间,表示开始踏入炎热的季节了。

   芒种直接以农事命名,民间又把“芒种”称为“忙种”,“芒种忙、忙着种”,这是农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带尖细刺针状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指种子或播种。芒种前后,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麦时节,而南方为梅雨季节,正适合插秧种稻。芒种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农事耕种以此为界,...

  在西贡近浪茄湾的罾棚角咀,因长期受风浪侵蚀而形成了壮观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郊游。 当中“罾”字是什么意思呢?

  “罾”是一个生僻字,音“曾”,解作鱼网。

  “罾”字乃形声字,从四,从曾,其本义是一种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鱼网。《说文》:“罾,鱼网也。”《庄子·胠箧》:“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

  “罾”字也可配上与捕鱼或捕鱼工具相关的字,作动词或名词,如攀罾,即攀拉鱼网;罾口,即网口;罾古,泛指...

阿嬷

   不同地方对女性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北方人称“婆婆”相等于南方的“家婆”外,“阿嬷”现代多被指为祖母/外婆,但旧社会则是其他含义。

  “嬷”(音:mo)这个词在旧社会专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时被带入宫中当皇帝时,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称之为“二嬷”。

  然而,现代人则将“阿嬷”视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粤语等方言中,“阿嬷”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闽北语则通常表示祖母。

  日...

饭甑洲

  在西贡近浪茄湾的郊游胜地罾棚角咀,有一个外形似饭团的三角小岛,那个区域叫做饭甑洲。饭甑洲的“甑”,也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不过,就与“饭”很有关系。

  “甑”(音:曾或赠)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有一个成语为“甑尘釜鱼”。甑、釜,皆为煮食炊具。这个成语指汉朝书生范冉,因为家境清贫,很久没有烧饭,以致蒸饭的炊具积满尘埃,锅子生蠹鱼,比喻生活极为清寒困苦的意思。

  不过,“甑”除了是煮食器材外,...

数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喜欢到离岛游玩,南丫岛是当中胜地之一,从榕树湾走到索罟湾则是热门路线。大家有没有留意到索罟湾的“罟”字,也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网的总称,可以是捕鱼或捕鸟的网。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下·释器》:“罔谓之罟。”疏证:“此罔鱼及鸟兽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网,如《诗·小雅·小明》中的“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罟”作为动词的话,意思就有捞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将面罟起来。”

  《孟子·梁惠王上...

吂食五月粽 袄袍毋入瓮

  广东人有一句话:“未食五月粽,寒衣无入栊”,客家话也有一句相近的谚语,大家又知道吗?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粽,袄袍毋入瓮”了。

  在农耕社会,端午节前后,是冷与热的分界线,端午节前若是天气变热的话,老人家都劝说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为天气有可能还是会寒冷的;待真正吃过五月粽,天气才真的渐渐变得炎热,厚衣服和棉袄就要收藏起来了。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这句话是广东民间谚语,就是说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各村民把龙船起出来,为端午节龙舟下水作准备。

  龙船为什么要“透底挖”?这与端午节的第一个传统习俗--“起龙”有关。

  广东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龙舟竞渡的风俗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了保护龙舟免受潮湿天气或虫蛀等影响,会把龙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减少龙舟木与空气的接触,达到保护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从河底挖出来的日子了。为了隆重其...

端午粽古称什么?

  端午节传统美食是粽子,原来古时不叫粽子,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角黍了。

  粽子古称“角黍”,与其形状、材料及古代祭祀文化有关。

  先秦至汉晋时期,粽子主要用黍米(黄米)制成,而非现代常用的糯米。

  《说文解字》记载:“黍,禾属而黏者也”,是粽子的主要材料。

  “角黍”的名字,早于西晋周处《风土记》已有记载:“仲夏端午,烹煮角黍”。

  至于粽子为何是...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还有插艾,古时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词。

  这句话最早见于南朝《荆楚岁时记》(南朝梁):“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宋朝《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钉艾人于门上。”

  清朝《燕京岁时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湿毒、邪气之效,古时...

半夜食黄瓜

  半夜食黄瓜是什么滋味?   黄瓜,即广东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种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肿瘦身的效果,是减肥人士的最爱。

  黄瓜外形长长圆圆的,头和尾的样子几乎一样,瓜头和瓜尾的触感都很相似。

  因为相似,于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后语:谜面是“半夜食黄瓜”,你能猜到谜底吗?

  没错,既然半夜摸吃黄瓜,当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黄瓜的头和尾了,因此歇后语就是“唔知头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头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蜜汁”与“炒鸡”

   “蜜汁”加“炒鸡”,你们正在点菜吗?不是!正在打手机短讯!

   “蜜汁”和“炒鸡”都是近年流行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有一种特色,便是使用谐音,令一些词语变得更有趣。“蜜汁”和“炒鸡”便是其中两个例子。

   “炒鸡”以普通话读出,就是“超级”的谐音;“蜜汁”就是“迷之”的谐音。

   网络上有人会用“炒鸡喜欢”的字眼,意思就是“超级喜欢”,表示自己极为喜爱的意思...

割韮菜

   “割韮菜”是内地用语,主要用在中国股市里。“韮菜”就是散户,被大户舞高弄低后,金钱已被“割掉”,类似广东话的“割禾青”、“劏羊牯”、“劏水鱼”等。然而,背后意思又不尽相同。

   先理解“韮菜”的特性。“韮菜”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农夫拿刀切断菜叶,不多久又会再长出来,然后又被农夫收割。种得好的韮菜,一年可以割四、五茬。

   股市的本质是“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循环不断,散户就像田里的韮菜,不停被大户舞高弄低,不断被收割。要避免当“韮菜”,就必须培养独立见解,人弃我取,才...

躺平

  躺平(或躺平主义)这词汇近年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不论是小市民,还是文化人,都喜欢用上这词汇来形容新一代年青人的思想和行为。

  “躺平”这词汇的兴起,有说是源自2021年网络一则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楼主写道:“我厌恶那种一辈子为了钢筋水泥和‘传统的家庭观念’,人不应该如此劳累……”。这则文章认为人不应该追逐俗世的价值观,太疲累并不值得。

  从字面看,“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渴求成功”的意思,是一种与世无争、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