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档”定“大排档”?

  近年香港兴起传统文化保育热潮,几年前就曾经出现过对大排档去留问题的讨论。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大排档难以满足现今社会的卫生要求,但在保育本地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又有相当的保留价值。

  大排档是香港本地饮食文化的其中一个标志,简单而言,指的就是路边经营的食肆,体现香港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几十年来都是香港基层市民生活的写照。

  然而,到底是“大牌档”还是“大排档”?一直也有两种不同的讲法。

  有人认为应写成为大牌档,原因是政府针对食肆发放的饮食牌照,分为大牌和小牌,大牌可以煮任何菜式,小牌则只能卖小吃。

  也有人认为应写成大排档的,是因为排档是对固定小贩摊档的一种称呼。这类档摊通常是集聚在同一条街上,并一列排开,因而称为“排档”。

  延伸阅读:延伸阅读:《大湾仔的夜》港式大排档以食会友 见证大湾区融合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当然是好,但在其头上加上“不”字,就成为“孬”。

  “孬”(音:可以读naau6 捞,或Bou2 保),有数个解释。最常见是不好、坏的意思。《字汇.子部》:“孬,不好也。”如“孬运”,即遇著不幸运之事;“孬好”指好与坏;旧社会穷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属孬官,自有公论。”

  第二个解释是懦弱、无胆识的意思。如“孬种”方言中有坏蛋、胆小...

520

  昨天5月20日,不少年轻男女都像过情人节一样庆祝,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什么是“520”呢?   

  普通话“520”就是“我爱你”,中国各地方言又怎么说“我爱你”呢?

  上海话:吾老欢喜侬额;宁波话:阿拉腊月子福啊侬;南京话:吾对你蛮有意思滴;重庆话:我只有愣个喜欢你了;开封话: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话:俺楞中你了;山东话:俺喜憨嫩;山西话:额待见你;合肥话:吾好算你;江苏话:我古西你;天津话:...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围内”与“小圈子”   

  香港电台电视部有一出戏剧叫作《竞争之合谋有罪》,每集内容都是根据真实个案改篇,当中的个案不少都是认识的人互相作利益输送,或共同分享利益,通俗一点说就是“围内益自己人”。 

  “围内”,在广东话俗语当中就是一个圈子内的自己人或熟人。这个“圈子”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利害相关的集团,而这个俗语就与昔日乡土文化关系甚大。 

  以往中国以农立国,不少乡村会以“围”的形式作为族群聚居之地,例如新界地区有不少同一姓氏的围村。村民在“围村”内居住和生活,加上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也就是...

洗大饼

   中国人素来以刻苦耐劳见称,过去不少华人到海外谋生,以劳力换取微薄薪酬。在各式的辛酸故事中,我们不难听到一些人在外国生活要“洗大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洗大饼”,意思就是从事洗碗的工作。以往华人移居外国或留学,原有的职业技能未必能获当地承认,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从事一些劳力工作。 

   由于外国西餐厅多以圆碟为盛器,因而就以“洗大饼”来形容洗碗工作。除了外型外,也因为洗干净碗碟便可赚取酬劳,犹如“洗”出钱来。 

   洗碗的工作绝不轻鬆,酬劳又...

小雪封地 大雪封河

  二十四节气中,立冬过后,便踏入“小雪”。

  有关小雪的解释,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以下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简单来说,小雪所代表的是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此外,古籍《群芳谱》中有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因而称为小雪。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流行的谚语,叫“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意...

立冬收成期 鸡鸟卡会啼

  香港天气刚刚开始有一点秋意,但原来已过了立冬了。立冬是农历中第19个气节,代表冬天到来的意思。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在古代对农民而言,立冬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万物进入休养状态,农民们也会停止在农田中作业,等到春天来临再次投入生产。

  在中国社会当中有关立冬的谚语颇多,例如有一个说法是“立冬收成期,鸡鸟卡会啼”,意思是因为鸡鸟看到稻米丰收,它们便想到有足够的谷物裹腹,所以高兴的啼叫,代表该年收...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要做到品学兼优,必须勤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何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  

  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

杯水车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样的情景?

   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处时代的“仁者”,行仁义之事并未尽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扑救一车点燃的柴火一样,当然无法救熄,却因此认为水不能熄灭火、仁...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毫和厘,都是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出处何在?

  此语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很多专业的工作都要求精准计算,若然出错,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测量师、建筑师的工作,计算上出现...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句话可谓街知巷闻。在电视剧中,常见有烦脑的人在酒吧买醉时说出这句话。究竟谁卖醉,谁发愁?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年少时即以才学闻名,尤其擅长诗赋文章。成年后,因屡次批评时政,得罪权贵,连续考试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称。这段经历对他打击极大,也促使他后期形成讽刺与豁达并存的风格。

  从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擅长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污浊之地,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新学年,长辈们为了训勉下一代,会说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处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自《礼记.学记》,就是体验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写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材。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背后有一个故事值得一看。从前,楚国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琢磨过的玉石,将之呈给当时的楚厉王。然...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时有一描写白露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什么深意呢?

  白露,标志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候,清晨时分露水增多,凝结成一层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历代文人墨客常借“白露”之景抒发思乡、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凉河边的景象:...

何谓“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及大学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一年视离经辨志”,完成第一年学业,老师会评估学生能否断读经文句读(离经),并辨明他的学习志向和态度(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开学了,长辈都会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导年青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不过,光阴为什么以「寸」作单位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最早见于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标明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

现代开笔礼——击鼓明志

  近年,内地一些学校于开学时会仿古时举行开笔礼,仪式当中有一项名为“击鼓明志”,那是什么呢?

  “鼓”,在古代官学不是乐器,而是发布号令、规范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是击鼓,“箧”是书箱。意思是:古时大学开学时,官吏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学生打开书箱,出示经书,以示恭敬和谦逊地对待学业...

现代开笔礼——朱砂开智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进步。古时,学生在开学时有“朱砂开智”的仪式,那是怎样的呢?

  “朱砂开智”是入学时,启蒙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童头正中点一颗红痣,寓意为开启智慧,又称为“开天眼”、“朱砂启智”。

  这个仪式是后人从古时开笔礼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开笔礼”相传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仪式,又称为“破蒙”。

  根据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开笔礼主要由...

古代开学日

  9月1日是现代的开学日,中国古时又有没有开学日呢?

  在古代,农事乃第一要务,9月正值秋收农忙之时,并不适合开学,因此开学日大都在农闲时期。

  根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都处于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则和现代较为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开学礼仪—束脩六礼

  古代开学礼,古代学子会向老师送上“束脩六礼”,那是什么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师时所献的学费或礼物。《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六礼”就是拜师时向先生赠送的六种象征性物品,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

古代开学礼—入泮宫

  新一年开学日,学校都会举行开学礼,作为新学期的开始。古代学生又有没有开学仪式呢?

  中国古语有云:“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当中的“入泮宫”,就是指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

  在周代,诸侯学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或泮水,学校称为“泮宫”,入学便称为“入泮”或“游泮”。

  “入泮宫”的第一个仪式是“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

古代书包—笈囊

  现代的书包款式多样,古时的书包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学生外出上学时,时常背上“笈囊”。 “笈”指专门装书的笈箧。 《说文解字注》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内经常装着的是一些印绶、钱币、书本之类的值钱物品,便于贴身携带。

  古人为了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于寒冬大雪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学子的“校服”,那么这款衣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青衿”最早见于《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诗注疏》解释道:“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学子已开始穿着青衿上课。 

  青衿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讲究,如春秋时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则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时的“校...

古代学费—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学期的开始。学生准备开学,家长也要准备为子女交学费。古时的“学费”一般称为“束脩”,为什么呢?

  古时,民间私塾的学费称为“束脩”。《论语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给我十条干肉,就能做我的学生。

  此处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盐、香料等加工制作成的腊肉或咸肉一类的干肉;一束为十条,“束脩”,便是十条干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机会上学,一般百姓的孩子没...

东施效颦

      形容别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丑,会说“东施效颦”,究竟这句成语出自何处?

      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颦”指皱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传,西施是春秋时期越王...

处暑余三日 高原满一犁

  处暑已到,对古时耕作有什么意义?“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这句便给出了答案。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出自宋代诗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藁免无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热天气下,农民对大雨来临的期盼。“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则直接写出了处暑时...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

  今天是处暑,乃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代表名句?

  《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处”有“终止、离开”的意思,所以“处暑”就代表著 “暑气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天气开始转凉。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便有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是形容处暑节气的名句。全文如下:

  离离暑云散,嫋嫋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则是便宜食品,两者加起来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世便把西施当作“美女”的代称;而“豆腐”,则是家常食物。

  鲁迅《故乡》中,年轻貌美的杨二嫂开了一家豆腐店,被称为“豆腐西施”。小说写道:“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