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弶

音︰hei2 gong6 
 
意思是形容对某事不悦,而态度不友善、不合作。 

     “做嘢啫,唔使小小事就‘起晒弶’。”同事之间的工作和磨合,有部份同事不满,被另一同事批评他“起弶”,意思指对方小小事情就十分抗拒,态度不友善。 

       蟹的钳广东话叫“弶”,蟹螯=蟹弶,“起弶”就像蟹亮起了弶,抗拒事情,不合作。另一说法是“弶”乃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鞞婆沙阿毗昙论:“如弶,今畋猎家施弶以取鸟兽者,其形似弓也。” 

相关标签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 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粤音读“南南”,而非“女女”。

     “转眼间,你囡囡已经长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从女及口,本义为小女孩。囡字属于方言字,苏沪方言称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岁的小姑娘,类似我们常说的宝贝。粤语称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说。粤语“囡”应与“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应奎《柳南随...

挜拃

音︰ngaa6 zaa6  意思是占用很多空间之意,暗喻为横行霸道。       “边个放个桶喺度,挜挜拃拃。”意即占用很多空间。 “睇佢挜挜拃拃,边个都惊咗佢。”意指有人盛气凌人,令人惧怕。        挜,即是挜开。《广东俗语考》之“释地理”篇录:“阻止去路曰乍”;而《说文》中亦提到:“...

籴米

音︰dek6 mai5 意思是表示有人去米舖买入米粮的意思。         70年代前,香港米舖林立,市民通常去米舖籴米。及后超级市场崛起,赶绝小店,市民转而去超市籴米。如今,香港米舖几近绝迹了。         从此字的结构,边旁的“籴”由“入”和“米”组成,让我们不难地把字记着了。有“入”...

走走趯趯

音︰zau2 zau2 dek6 dek6   意思是形容人奔走,奔波劳碌的意思。       “我哋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这是电影“半斤八両”主题曲首段二句歌词。有指歌词中的“走籴”,应为“走趯”,有“四处走动”的意思,含“奔波”的意味。或用以形容那些负责琐碎事务的人,相当...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壕”语新解

  在现今网络世界中,不但有很多新创作出来的潮流用语,而且不少的中文词语亦被演绎出新的意思,“壕”就是其中一个。

  “壕”,原本的意思是一道沟,有护城河、城壕的意思;在战场上则有战壕、壕堑之称。

  而在网络世界中,壕的意思就是“土豪”,即把壕字左右部分分拆出来理解。“土豪”指的是一些喜欢炫富的暴发户,财大气粗的有钱人。

  现今网络游戏流行“课金”,即在游戏中消费如购买武器道具等,部分玩家花费甚巨添置过多厉害的...

“爸爸”的由来

  大家会怎样称呼自己的父亲?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意思是一双拿着工具的手。至于拿着什么工具则有两种说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头,代表劳动工作,两者都反映父亲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与“巴”结合起来,“巴”意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绘孩子爬到父亲背上、黏著在父亲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收山”源自闽南话?

  形容某人退休、退役等,会说“收山唔做”。收山,在广东话的意思就是结束某种职业生涯的意思。

  这个俗语的由来,有指是从闽南话而来,根据《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收山”有结束、总结的意思。例如“事业做伤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难收场。

  “收山”这俗语在广东话中出现,早于上世纪40年代。当年在香港报章《华商报》连载著名作家黄谷柳的《虾球传》,当中一篇名为《黄埔登入》的文章...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四川方言“管你锤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而且骂起人来也很特别,甚至会带很多“架撑”(工具)。

  “锤子”用来打架可以是杀人武器,用来吵架威力也很强。四川人说“管你锤子事!”你就最好别多管闲事。

  “牙刷”,四川话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晓得个牙刷儿!”即是说你懂什么呢!

  四川人如说你说“毛线”,就是不赞同你的话。据说以前只说“毛”,后来才加上“线”。

  四川话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古人在清明节扫墓,是怎样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出来。

  首两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南北山头的墓地密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场面繁忙而庄重。一个“纷然”写出了祭扫人群...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古时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不少,其中这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写清明节时游人的景象,怎样理解呢这句诗呢?

  这两句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节,游人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这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充满欢愉热闹的气氛。

  这首诗还有两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清明南风夏水多

  清明是一个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在福建地区清明节就有一句农谚:“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明这天刮南风的话,说明此时气温较高,云层也较密,预示当年夏天降水比较多,相反就是预示着当年降雨量比较少,不利农耕。

  这个又与一句老农谚不谋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中国各地“美女”怎么说?

  赞赏女孩子漂亮的方言,各地方大不同。

  广东人的“靓女”,形容得太直接了;河南人会说“齐整”,江苏人会说“体面”,这就含蓄得多了。

  东北人豪迈,会夸一个女子“老妹儿长得真带劲”或“这姑娘贼漂亮”!

  山东省则用我们形容男子的“俊”字,来赞女孩子:说这女孩子长得“真俊”。

  安徽省除了说“俊”,也会说“这丫头长得真排场”。

  福建人用...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是什么?

  “孔夫子搬家”这句话,歇后语是什么呢?提示:从幽默角度去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办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因此,他家中的藏书很多。

  想像一下,当他搬家时,搬的最多就是书。

  因为书的谐音是“输”,后...

“梁山泊的军师”下一句是什么?

  “梁山泊的军师”你会想到哪一位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有一位军师,叫“吴用”,绰号 “智多星”。他掌管军事谋略,足智多谋,擅长用计,“三打捉家庄”就与他有关。

  尽管吴用才华出众,但梁山起义最终以“招安失败、兄弟惨死” 告终,他的计谋未能改变结局。

  因为他的名字吴用,谐音“无用”。后来民间便用调侃...

“倒吃甘蔗”下一句是什么?

  我们吃甘蔗,会从根部开始吃,因为这里糖分最集中,是最甜的。若果从另一头(末梢)开始吃,即“倒吃甘蔗”,会怎样的呢?

  “倒吃甘蔗”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8–409年)的故事有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此处的顾长康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性格幽默豁达,擅长以妙喻表达生活哲理。他吃甘蔗时偏好从末梢(较不甜的部份)开始啃食,逐渐吃到根部(最甜的...

“老太太上电车”下一句是什么?

  “老太太上电车”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后语,流行民国时期的北京,现在已很少人这样说,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在民国时期(大约上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是当时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电车没有自动门,上下车全靠售票员“铜哨子”来指挥:哨子响一声,表示乘客上了车,司仪可以开车,而哨声两响,则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车或紧急停车。

  因为司机靠听哨子声开车或停车,乘客如果动作慢一点的...

消失的俚语|北京话“半空儿”

  老北京会跟孙子们说,上一代有一种零食,叫做“半空儿”。

  想像你身处爷爷奶奶的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贩喝着:“半空儿”。寒风吹来一阵烧焦香的花生味,几个小孩拿着沙沙作响的纸袋从你身旁跑过,笑声夹着风声、伴着香味,就是那代人简单的幸福。

  “半空儿”,是一些发育不良、半空半瘪的花生。生产商会低价把这些次货卖给小贩,小贩在街头把这些次等花生连殻炒得焦熟再卖...

岂殊蠹书虫 生死文字间

  “书虫”即古文中的蠹(粤音:dou3)鱼,又称为“书虫”或“蛀书虫”,本是指一种会蛀蚀书籍的虫子,后来却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将一个人比喻为“书虫”,有时是褒义,有时却是贬义,需要视乎语境和情况而定。把热爱阅读的人说成“书虫”,相信是与“书虫”爱书的特性有关。这种虫子生活在书本中,非常爱书(爱吃书),准确来说是爱吃纸张,而爱阅读的人常流连于书本,这样的行为与“书虫”的习性颇为相似,因此人们会将“书虫”来形容爱阅读之人。...

星爷“爱你一万年”东北话怎么说?

  以下这段话用广东话说出来你一定晓得,现在用东北话说,试试能否猜到?

  “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姑娘说: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一万年!”

  贴士如下:

  东北话“贼”不是解作盗窃,而是非常、十分、相当的意思;而“拉子...

京兰腔“煞”气腾腾?

  有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不少类似之处,那便是甘肃省兰州的兰州话。

  由兰州话衍生出来的就有“京兰腔”。“京兰腔”基本发音与普通话相同,只以兰州俚语嵌入普通话而形成一个腔调。

  兰州人说话之前习惯带个“mu”音,如一个人受了委屈来倾诉,另一个人听了常会这样说:“mu你不会这样这样这样说?”又或是“mu你不会这么这么这么做?”

  兰州话还甚具“煞”气,在句末常加一个...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