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僻字系列|又双叒叕

   一些重复又重复的事情,网络上的说法是“又双叒叕”,是怎么来的呢?

   “又双叒叕”,读音为“又、双、若、绝”。

   “又和双”比较易理解,意思是重覆和一对。

   “叒”(音:若)原是古代神话中的树木名称。 《说文解字·叒部》:“叒,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叕”(音:绝),联、缀的意思。《说文》:“叕,缀联也。象形。凡叕之属皆从叕。”

   “又双叒叕”是将十个“又”字叠放在一起,是什么玩法?

   就是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或表示一件事反覆出现。例如形容某地方房价上涨了,就有人说成“房价又双叒叕上涨了。”

周星驰与何鑫淼

   多年前香港一套电视剧《他来自江湖》,艺人周星驰凭着他“无厘头”角色及精湛的演技而窜红;电视剧中他饰演一名的士司机,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何鑫淼,是什么意思呢?

  何鑫淼在剧中也多次跟对手介绍自己名字读法:三个金字:鑫,读阴(粤音),三个水字:淼,读渺(粤音)。剧中简单的称呼他为“金水”。

  鑫字表示多金兴旺的意思;淼则指水广阔无际的样子,有焱焱洪波一词。南朝梁沈约《法王寺碑》:“炎炎烈火,淼淼洪波”。“鑫淼”合起来也有发达昌盛、幸福美满之意,因此近年也多...

点戍空心戊 横戌十字戎

  “戊、戌、戍、戎”这四个字的读音及写法经常令人混淆,如何分辨及记住呢?

  先谈戊戌,(粤音:雾蟀),对中国历史有一点认识的话,应该听过“戊戌变法”。1898年(农历戊戌年),清·光绪年间,以康有为为首的学者倡议的改革变法,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然而,此次改革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于同年九月发动政...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作。“有味”指食物的美味,当中不乏人情味在内,“清欢”是清雅闲适、偷得浮生的感受。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午后品尝一口茶,茶水上浮着雪一般乳白色的泡沫;尝一口新春的野菜,盘子里的蓼茸蒿笋都甘甜可口。人间的好味道就在于这些清新美好、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之中。

  苏轼欣赏的归隐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表示:“少湮清欢数日”,...

冷僻字系列|瞐

  大家熟识的“目”字,如果三个走在一起,成为“瞐”字,会变成什么意思呢?

  瞐(音:莫),根据《康熙字典》“玉篇”、“类篇”的解释,此字含义为“美目”、“目深”,意思就是美丽的眼睛、目光深邃。

  多年前,苹果手机推出iPhone12时,曾宣传它的镜头有专业的计算摄影功能,便用上“瞐”这个字,表达iPhone12有由8位提升至10位HDR视频拍摄功能,能自动进行杜比视界调...

冷僻字系列:朤

  由四个月组成的“朤”(音:朗)是一个古字,与“朗”同音同义,本意是明亮晴朗。

  这个见于《说文解字》卷七,原文:“明也,从月良声”。今收录在《康熙字典》中。

  这个字,用法颇多。

  “朤朤干坤,舍我其谁。”干坤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这里指天地、宇宙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天空朤朤,任鸟儿高飞。”也是指天清气明,鸟儿可高飞。

  “朤朤脆脆”就是形容办事爽快干脆。我...

冷僻字系列|刕舙馫

  三叠字通常较为冷僻,又难写难读,但也有人对此特别钟情,会用作人名或店铺名字。

  香港有一家面店取名为“刕舙馫”,文字看去虽然艰涩,却意外地令客人印象深刻。

  骤眼看来,有人会把“刕舙馫”读成“刀舌香”吧!原来这面店主打刀削面,老板就是希望客人吃过刀削面,舌头留香。

  实际上,这三字的读法是:“离、话、馨”。

  刕(音:离)通常作为姓氏使用。网络用语上,三把刀叠加在一起,表示...

夏至三不做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天有不少禁忌,一些命理师更会大造文章,说哪个生肖将去掉恶运迎来好运等等。为什么“夏至”会与运气拉上关系?

  《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刻,阳气一向被誉为正气,阳气旺盛就是正气集聚最多,若这天多吸阳气的话,便能驱走霉气,迎接好运来临。

  为了得到好运,有些地方会有“夏...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现代开笔礼——朱砂开智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进步。古时,学生在开学时有“朱砂开智”的仪式,那是怎样的呢?

  “朱砂开智”是入学时,启蒙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童头正中点一颗红痣,寓意为开启智慧,又称为“开天眼”、“朱砂启智”。

  这个仪式是后人从古时开笔礼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开笔礼”相传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仪式,又称为“破蒙”。

  根据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开笔礼主要由...

古代开学日

  9月1日是现代的开学日,中国古时又有没有开学日呢?

  在古代,农事乃第一要务,9月正值秋收农忙之时,并不适合开学,因此开学日大都在农闲时期。

  根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都处于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则和现代较为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开学礼仪—束脩六礼

  古代开学礼,古代学子会向老师送上“束脩六礼”,那是什么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师时所献的学费或礼物。《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六礼”就是拜师时向先生赠送的六种象征性物品,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

古代开学礼—入泮宫

  新一年开学日,学校都会举行开学礼,作为新学期的开始。古代学生又有没有开学仪式呢?

  中国古语有云:“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当中的“入泮宫”,就是指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

  在周代,诸侯学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或泮水,学校称为“泮宫”,入学便称为“入泮”或“游泮”。

  “入泮宫”的第一个仪式是“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

古代书包—笈囊

  现代的书包款式多样,古时的书包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学生外出上学时,时常背上“笈囊”。 “笈”指专门装书的笈箧。 《说文解字注》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内经常装着的是一些印绶、钱币、书本之类的值钱物品,便于贴身携带。

  古人为了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于寒冬大雪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学子的“校服”,那么这款衣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青衿”最早见于《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诗注疏》解释道:“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学子已开始穿着青衿上课。 

  青衿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讲究,如春秋时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则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时的“校...

古代学费—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学期的开始。学生准备开学,家长也要准备为子女交学费。古时的“学费”一般称为“束脩”,为什么呢?

  古时,民间私塾的学费称为“束脩”。《论语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给我十条干肉,就能做我的学生。

  此处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盐、香料等加工制作成的腊肉或咸肉一类的干肉;一束为十条,“束脩”,便是十条干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机会上学,一般百姓的孩子没...

东施效颦

      形容别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丑,会说“东施效颦”,究竟这句成语出自何处?

      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颦”指皱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传,西施是春秋时期越王...

处暑余三日 高原满一犁

  处暑已到,对古时耕作有什么意义?“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这句便给出了答案。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出自宋代诗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藁免无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热天气下,农民对大雨来临的期盼。“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则直接写出了处暑时...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

  今天是处暑,乃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代表名句?

  《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处”有“终止、离开”的意思,所以“处暑”就代表著 “暑气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天气开始转凉。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便有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是形容处暑节气的名句。全文如下:

  离离暑云散,嫋嫋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则是便宜食品,两者加起来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世便把西施当作“美女”的代称;而“豆腐”,则是家常食物。

  鲁迅《故乡》中,年轻貌美的杨二嫂开了一家豆腐店,被称为“豆腐西施”。小说写道:“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

鹣鲽情深

   一对夫妇深爱对方,可以用“鹣鲽情深”来形容。鹣(粤语读音:兼)和鲽(粤语读音:碟)原来是很特别的鸟类和鱼类,分别是比翼鸟和比目鱼。

   中国古辞典《尔雅》记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种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须联合起来才能飞行。

   至于比目鱼,《尔雅》也有记载:“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鳞四‧比目鱼》中说:“鱼各一目,相并行而行”,两...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经典名句出自唐·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作者勉励弟子钻研学问,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彻骨”和“扑鼻香”对比强烈,前者过程艰辛无比,后者享受甘香,突显二者的因果关系,当中借梅花作“喻体”,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独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花是一种品种独特的植物。作者用...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首领能够成功,背后要付出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表达诗人对于残酷战争的批判和厌恶。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其一》,其中一句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能够传颂后世,原因是历代君王或领袖能够史上留名,背后往往有莫大的代价和牺牲。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可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

  祟祯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自称“闯将”,手下部队数...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人们常用“青山处处埋忠骨”来形容抗战烈士。此句出处何在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全文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献...

战则存 降则亡

  老一辈的人会记得一句话:“战则存,降则亡”,这句话出处何在?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于1939年6月30日所写的文章《反对投降活动》:“战则存,不战则亡——这是一切爱国党派和一切爱国同胞的结论;战则亡,不战则存 ——这是一切投降主义者的结论。”

  文章写道: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历来存在的劈头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战不战的问题。自“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之间,这个...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笔者借此介绍抗战时期的有名词语或句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其中之一。

  在昆明市盘龙共青团一篇题为《中国不能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文章中,提及这一名句的由来。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话最早是吴铁城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初期提出的。淞沪会战期间传唱的《淞沪战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壮”这样一句歌词,可见由来已久。

  不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话包含了二种颜色:青与蓝,为什么青色会比蓝色更优胜呢?

  蓝,蓼蓝,是一种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于蓝”指青色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还深。青色比喻学生、子弟、后辈,蓝色就是老师、前辈,比喻学生是老师教出来,但之后却比老师更厉害。

  很多老师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们本着“教程相长”的理念,用心教导学生,以生命影响生命,令学生有所得益,学...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最近听到一句俗语,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听过吗?又怎样理解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说,即使是饿死的骆驼,体积也比马大,相等于广东俗语:“烂船总有三分钉”,引伸指有特别长处的人,即使突然到了贫乏的地步,也总比一些人强。

  《红楼梦》第六回说道:“嗳! 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刘姥姥...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这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世事哪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只求过程中不愧对自己的内心。

  据说,清朝硝烟大臣林则徐曾将此句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在东京奥运游泳项目勇夺两银的香港泳手何诗蓓也表达过相类似的看法:在不断追求的过程,只要坚持,努力付出,不一定能达到你所想的结果,但如果...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见于明·罗洪宪《醒世歌》。

  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两句成语,分别为“巴蛇吞象”和“人心不足”。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青头黑身,长约800尺,能吞吃大象,吞下去消化三年,然后把象骨头吐出来,能用于治疗心脏和腹部的疾病。

  “人心不足”这个成语也与蛇有关。...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