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仗

  在一些地区,聊天中时常会听到“某某人在‘干仗’”这样的描述,不要担心,这里的“干仗”可不是打仗的意思,而是指打架或者吵架的意思。 

  作家周立波在代表作《暴风骤雨》中就有用到这个词语,“他常常窝火:摔碗、骂人、打、跟大老婆子干仗。”另外,童边在《新来的小石柱》也有用到,“同学们以为他俩要干仗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干”字读作第四声时有“做”的意思,不少方言、俗语都会说到,如“干啥”、“干事”、“说干就干”等。而“仗”字本意为战争或战斗,用“干仗”来形容打架或吵架,把打架吵架比作战斗,也是颇为夸张的。

相关标签

中国各地“美女”怎么说?

  赞赏女孩子漂亮的方言,各地方大不同。

  广东人的“靓女”,形容得太直接了;河南人会说“齐整”,江苏人会说“体面”,这就含蓄得多了。

  东北人豪迈,会夸一个女子“老妹儿长得真带劲”或“这姑娘贼漂亮”!

  山东省则用我们形容男子的“俊”字,来赞女孩子:说这女孩子长得“真俊”。

  安徽省除了说“俊”,也会说“这丫头长得真排场”。

  福建人用...

星爷“爱你一万年”东北话怎么说?

  以下这段话用广东话说出来你一定晓得,现在用东北话说,试试能否猜到?

  “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姑娘说: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一万年!”

  贴士如下:

  东北话“贼”不是解作盗窃,而是非常、十分、相当的意思;而“拉子...

得劲=爽

  夏日炎炎,不少人因天气及潮湿关系而变得懒洋洋,在这样的天气下,除了去游泳消暑外,开着冷气、睡个午觉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若在北方的话,人们便会大呼:“得劲”。

  “得劲”是一个流行于华北及东北地区的方言,河北、河南,安徽北部、山东中西部等。有说“得劲”是源自河南的方言,意思是指很棒,舒服.很爽,称心如意,多表示感觉很好的意思。在老舍《全家福》第一幕第二场就曾经有以下的对白:“你愈照顾我,我心里愈不得劲儿。”由此可见,得劲就是舒服的近义词。

  除了代表舒服...

唐诗宋词用粤语写成?  

  唐诗宋词文字优美、抑扬顿挫,当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文学作品。不过,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唐诗宋词间中也有一些好像口语的粤语字词,为什么呢?

  唐诗宋词中的口语,例如有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樽”是粤语口语;苏轼的“宁可食无肉”,“食”也是粤语;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几多”也是在粤语中常用的字词或说话。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银峰指出,古代文学作品是用当时的官话(唐朝以前叫雅言)写成,而官话或雅言,都属于北方话。唐诗宋词一定...

“食七咁食”原来是风俗?  

  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中西佳肴都能够在这个城市吃到,而其中一种流行的饮食文化,就是吃自助餐。面对各式各样的美食,很多人会先饿着肚子,然后在吃自助餐时大吃特吃,广东人会笑称他们“食七咁食”。

  “食七咁食”,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是粗口。其实际意思就是狼吞虎咽、拼命地吃。别以为这句话说看似粗俗,其实与广东一带的风俗大有关连。

  在旧社会,有人离世后,他的家人便会举行一连串的丧祭。据清人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有载:“吾粤丧礼,亡之七日一祭,至七七而终。”就是说服丧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就有一...

宁欺白鬚公 莫欺少年穷

  句中的“白鬚公”及“少年”看上去是相对的,前者可以“欺负”,原因是他已是个垂暮老人,但少年还有很多机会,前途无可限量,所以就不应欺负,事实又是否如此呢?

  先谈“莫欺少年穷”。为刘邦打天下的韩信,年轻时曾因穷困而受“胯下之辱”,后来韩信当了大将军,那个让他钻裤裆的人吓得冷汗直冒,为自己当年欺负韩信付出代价。

  清末民初时期的袁世凯,家境一般,投考科举又屡不成功。有一次他在进京的路上,盘川被小偷抢劫了,袁世凯十分嬲怒,后来当袁世凯成为大军阀,便派人把...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过我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各走各路,互不相干,河水不犯井水。

  阳关,即如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得名,和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现在的阳关大道仍宽约120米,可以想像昔日此道非常繁忙,车水马龙;相对而言,独木桥则狭小细长。

  阳关道的宽阔,也象征一条康庄大道,走上去前途一片光明,相对细小狭长的独木桥则危机处处,没有前途可言。

  例...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

 

麻甩源自法语?

  广东话俗语中,“麻甩佬”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不修边幅的中年男性,略带贬义。

  麻甩,在广东话当中有粗野、粗鲁的意思,多数用来形容男性,常见的有“甩麻佬”。至于这个说法的由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在清代时期广州有不少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部分传教士的专业是医生,通过替当地人看病而传教。

  由于部分比利时人说的是法语,法语称病人作“malade”,发音像“麻甩”,...

「甩底」原来与吃有关?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应別人却临时失约,这种「甩底」(爽约)的行为的确要不得。

  「甩底」,在广东话当中有失约、失信于人的意思,原来这个说法与广东的饮食文化有关。

  在古时,广东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汤时便会用到。然而,瓦煲时间用得长了,煲底因长期受炉灶之火所烧,变得脆弱;重复使用后最终可能底部脱落,那么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倒了出来。

  后来就有人以「甩底...

“壕”语新解

  在现今网络世界中,不但有很多新创作出来的潮流用语,而且不少的中文词语亦被演绎出新的意思,“壕”就是其中一个。

  “壕”,原本的意思是一道沟,有护城河、城壕的意思;在战场上则有战壕、壕堑之称。

  而在网络世界中,壕的意思就是“土豪”,即把壕字左右部分分拆出来理解。“土豪”指的是一些喜欢炫富的暴发户,财大气粗的有钱人。

  现今网络游戏流行“课金”,即在游戏中消费如购买武器道具等,部分玩家花费甚巨添置过多厉害的...

“爸爸”的由来

  大家会怎样称呼自己的父亲?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意思是一双拿着工具的手。至于拿着什么工具则有两种说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头,代表劳动工作,两者都反映父亲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与“巴”结合起来,“巴”意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绘孩子爬到父亲背上、黏著在父亲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收山”源自闽南话?

  形容某人退休、退役等,会说“收山唔做”。收山,在广东话的意思就是结束某种职业生涯的意思。

  这个俗语的由来,有指是从闽南话而来,根据《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收山”有结束、总结的意思。例如“事业做伤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难收场。

  “收山”这俗语在广东话中出现,早于上世纪40年代。当年在香港报章《华商报》连载著名作家黄谷柳的《虾球传》,当中一篇名为《黄埔登入》的文章...

“四四六六”是什么?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重视和谐,有什么纠纷争执最多通过沟通和平解决。在广东话俗语当中,我们就会以“四四六六”来表示把事情共同商议及解决。究竟什么“四”,什么是“六”呢?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采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这个说法的由来,其一是源自宋代的“四司六局”。

  所谓“四司六局”是官府或富贵人家在府中设置的专办人员,所谓四司就是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则为菜蔬局、果子局、蜜煎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四司六局”的人都是老行家,办事周到,彼此又甚有...

坏过凯婷

  网络潮语是新生代的语言,有些甚为有趣,“坏过凯婷”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凯婷”是何人?为何80、90后会以凯婷作为一个比较好与坏的标准?

  “坏过凯婷”一词是起源于一篇过气的网络潮文,帖文中一名“爱斗坏”的中一女生自称是凯婷朋友,而且号称“中一女仔最坏就是我和凯婷”,在校内亦会被经常“扣分扣至负分”,所以就自觉是一名坏学生。

  由于帖文当中的作者以及凯婷都是同样的坏,所以后来如果想形容一个人行为很坏,网友们就会打趣道“坏过凯婷”,这...

“大刀阔斧”与“大马金刀”

  一个人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意思就是操刀时一刀落下,绝不拖泥带水。   另一个类似的成语,则有“大马金刀”,形容一个人豪爽、气派。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这里的姑娘就予人豪爽、气派的感觉。

  不过,“大马金刀”也可形容一个人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在清代《崖山哀·汉奸》当中便有用上这个俗语:“你再别说什么野蛮文明,安国提起这两...

“打水漂儿”与“倒钱落海”

  大家可记得从前有一个政府的宣传广告,劝市民不要沉迷赌博,说这个行为犹如“倒钱落海”?在广东话的语境中,“倒钱落海”有浪费的意思,而在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打水漂儿”。

  “打水漂儿”的意思,就是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打水漂儿”是一种将石头掷到水中的游戏,人们以用扁平小石子或瓦片在水面上掠过,以激起水花,这就是“打水漂儿”。

  “打水漂儿”过程中,小石子或瓦片会在水面上掠过;但游戏过后,石片便会沉入水中。人们借此用来比喻虚掷、浪费,经常用来形容赌博或高风险投资...

“拜把子”结义?

  今时今日,有些人会跟关系好的朋友以“兄弟姐妹”相称。而在北方话当中,就有跟好友“拜把子”,建立一种犹如亲人的关系。

  拜把子,就是结拜的俗称。至于把子的意思原为舵柄,开船时舵手要握把子,所以人们以“舵把子”来比喻老大。

  在以往一些文学作品当中,也会见到拜把子一词的出现。例如《三侠五义》第三十四回中就有:“这么样罢,咱们两个结盟,拜把子罢!”而《文明小史》第七回:“当下二人话到投机,傅知府便一直的陪着他,两人还...

“摆谱”摆出什么谱?

  在北方用語當中,擺架子原來有別的說法,叫作「擺譜」。

  据说“摆谱”这说法是在清代中叶时期兴起,当时汉人获准到满族人的发源地东北地区垦荒种田。

  而到东北当地移民的汉人会带上自家的家谱,在闲时这些汉人便各自拿出家谱比一比,看看谁的家谱更大,以示自己是望族之后。或许是摆谱过程中部分人可能产生了自豪感,得瑟高调又骄傲自大。

  摆谱除了有摆架子的意思,在北...

“宾虚”和“趁墟”

  表达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老一辈的香港人,会以「宾虚咁哀情」来表达。你听过吗?是怎么产生的呢?

  “宾虚”,在广东话中有人山人海、场面宏大的意思。

  这个说法有说是源自于1959年出品的美国电影"Ben-Hur",这电影中文译名叫作《宾虚》,“宾虚”这个词,其实是戏中主角的名字。

  这套电影在上世纪50年代上映,由于当时没有后期特技,所以在场面上绝对称得上是特大製作。当时製片公司动用超过万名...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四川方言“管你锤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而且骂起人来也很特别,甚至会带很多“架撑”(工具)。

  “锤子”用来打架可以是杀人武器,用来吵架威力也很强。四川人说“管你锤子事!”你就最好别多管闲事。

  “牙刷”,四川话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晓得个牙刷儿!”即是说你懂什么呢!

  四川人如说你说“毛线”,就是不赞同你的话。据说以前只说“毛”,后来才加上“线”。

  四川话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古人在清明节扫墓,是怎样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出来。

  首两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南北山头的墓地密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场面繁忙而庄重。一个“纷然”写出了祭扫人群...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古时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不少,其中这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写清明节时游人的景象,怎样理解呢这句诗呢?

  这两句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节,游人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这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充满欢愉热闹的气氛。

  这首诗还有两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