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

  今天是香港回归27周年,让我们说一下“回归”这个词语。

  回归有重回、回到的意思。1997年7月1日,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而言,就是正式回归祖国的大日子。

  回归一词是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不断交锋,英国希望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中国表明要“收回香港”。

  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于1982年明确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由于香港的主权从来都是中国的,1997年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也代表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中。

  因此,不论是在民间抑或是官方,回归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香港临时立法会亦在1997年7月1日凌晨通过《香港回归条例》,让本港法律制度顺利过渡。

 

相关标签

回归纪念柱

  香港回归纪念建筑物之一,便有回归纪念柱,它其实是什么呢?   不同于其他纪念回归的建筑,回归纪念柱并非由政府负责兴建,而是由八乡乡事委员会会员自行斥资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间筹建以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的建筑物。

  回归纪念柱座落于元朗八乡上村公园,柱上有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的题字,上面书有“擎天一柱回归纪念”的金漆字。

  回归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历史时刻,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海外赤子,扬眉吐气;五洲之内,友好仁人,无不关注此世纪盛事。近者悦,远者来,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视躬...

香港回归纪念塔

   大埔海滨公园,有一座高32.4米的香港回归纪念塔,回归塔牌匾由前新华社分社社长周南题词。   纪念塔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设计为螺旋形建筑。游人登上纪念塔,可将吐露港迷人景致尽收眼底,更可以远眺八仙岭及马鞍山的景色。而这座建筑物建于大埔海滨公园里,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香港回归纪念塔所在地,正是当年英国接管新界时英军登陆之处。

  1898年,英国强迫满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在1899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大埔举行接管新界的仪式,而当时这批英军登岸的地方正是现时香港回归纪念塔所在之处。

 ...

香港回归:1997年

  1997年,中国开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至于为何是1997年呢?这就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关。

  在19世纪末,满清政府积弱,外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土地。1898年,当时英国政府趁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租借”名义强占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岛屿,为期99年,而这个所谓“租借期”结...

小龙女:我想要过过过儿过过的日子

  爱看金庸小说的话,想必看过《神雕侠侣》,当中小龙女和过儿(杨过)的爱情故事真是可歌可泣。“我想过过过儿过过的日子”,就是小说延伸出的一句网络潮语。

  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第一、二个“过”字是动词,第三个是名词,第四、五个都是动词。

  全句意思是:小龙女想要过过(体验)过儿(杨过)过过(经历过)的生活。

  同一个“过”字,却有这样多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难怪网友纷纷表示:这句话体现“中文博大精深”“(令)老外学汉语大崩溃”。

  延伸阅读:...

“烂衫烂裤莫乱丢”是何解?

  歇后语之所以历久常新,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变迁,听懂的话常会令人会心微笑。   广东话歇后语如是,客家话的歇后语也是一样,其中有一句“烂衫烂裤莫乱丢(扔掉)”,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客家话中“烂衫烂裤莫乱丢”背后是什么意思呢?

  昔日社会生活艰难,烂衫烂裤虽然破旧,修补过后还是可以穿着的,又不至于囊中羞涩的时候没有衣服可穿。

  所以,客家人就有“烂衫烂裤莫乱丢——留来日后好遮羞”的说法了。

  延伸阅读: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记载,“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里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陕西人常说:槑倯(音:梅松)、槑得很、老槑等。山东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词,意思接近不善言辞、无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苏,这个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长辈用来吓唬小孩子,说:老槑子来了。

  网络文化盛行后,一些古字词竟然成为网络流行用语,只是意思完全变了样。“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冷僻字系列|嫑

  这个字看上去很有趣,是“不”和“要”的合体字,意思也就是“不要”。现在演变成为一个网络文化用字。

  “嫑”是一个方言,收录于《康熙字典》中。闽南语俗语中,“尚骂嫑听,尚打嫑惊”。意思是经常骂一个人,他就不会听你的话,经常打一个人,他就不会怕你了。陕西内蒙古一带也类似的用法。

  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个用法是双否定,“别嫑了”,意思是这好东西,为什么不要啊?主要在山东青...

冷僻字系列|嘦

   今日再谈一个冷僻字——“嘦”,音与焦类似,意思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只要”。

   “嘦”其实是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内,是“只”和“要”合体而成,发音上就是将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变成为似“焦”音。

   点餐时,可以跟店员直接“嘦炸酱嫑面”,简单、清晰,也容易明白。网络上也有人喜欢用这个字,如“嘦专心读书”,“嫑只顾打机”,就是用“嘦”、“嫑”二个字,给予年青人清...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当然是好,但在其头上加上“不”字,就成为“孬”。

  “孬”(音:可以读naau6 捞,或Bou2 保),有数个解释。最常见是不好、坏的意思。《字汇.子部》:“孬,不好也。”如“孬运”,即遇著不幸运之事;“孬好”指好与坏;旧社会穷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属孬官,自有公论。”

  第二个解释是懦弱、无胆识的意思。如“孬种”方言中有坏蛋、胆小...

冷僻字系列|兲

  在网络上看到“兲”这个字,骤眼看来,就像是骂人“王八蛋”之类的粗话,这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一看到此字,由于不懂念,也不确定其解释,也许会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骂人的粗话。

  事实上,“兲”这个字是“天”字的古体字,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为八部,《改并四声篇海 · 八部》引《并了部头》:“兲,古文天字”,与“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乍一看,“圐圙”是很奇怪的两个字,但仔细看看,这两个字由两个大口,分别框住了“四方”和“八面”两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什么呢?

  “圐圙”(音:枯略),意为“围起来的草场”,来自内蒙古的方言,内蒙古一般读作库伦(kū lun),也指围住的土地。

  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场,都有以此为地方名,如祁县东观镇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张北县境内也有一个镇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阳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词(如“范围”)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争一女的“嬲”有戏弄、纠缠及生气等意思,二女争一男的“嫐”,又是怎么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嫐”:“娆嫐也。”“嫐”意思便是纠缠、搅扰、戏弄。“娆”则有妖娆、妩媚的意思。“娆嫐”加起来便是妖娆的纠缠了。

   这个字并不全都用于男女之间,晚清官员李慈铭论中国胥吏败坏时,引用当时谚语:“堂官牛,司官鳅,书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鳅,任由胥吏...

嬲、嫐(上)

   两个“男”字中间夹着一个“女”字的“嬲”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但两个“女”字中间夹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较少见了。

   其实,“嬲”与“嫐”二字早有纪录,意思也有点相近,都有男和女纠缠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这些说法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一个“女”人同时被两个“男”人骚扰,肯定会不高兴,感到恼怒、生气,因此就有“生气或发怒”的意思。

   “嬲”字本义并非如此。...

相逢问蚕麦 幸得称人情

  遇见朋友,我们会问候一声“你好吗?”但在古时农业社会,农民之间会随着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问候语,像农历5月芒种时节,农民之间会有怎样的问候语呢?

  答案是:“蚕收、麦收好吗?”古语有“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之说。

  这句话出自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全句: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前六句描绘芒种时节自然界及生物的现象,有螳螂孵化、云影变幻...

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吃饭时若把米饭掉下,准会被长辈教训一顿,送上一句:“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有什么出处呢?

  这句话出自李绅的《悯农》,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之一,全句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两句描写农民烈日下锄草的辛苦场景,汗水不断浸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后两句则是反思粮食的来之不易,警醒世人要珍惜,不要浪费。

梅雨与霉雨

  踏入6月芒种之后,因为进入多雨季节,自古将这段时间称为“梅雨”,不过长辈们又会说成是“霉雨”,为什么呢?

  梅雨的解释,在晋代周处所著《阳羡风土记》便已有明确记录,“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云梅熟时,谓之梅雨。”

  这时候,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又是多雨季节,故称“梅雨”,而江东地区则多称为“黄梅雨”。

  至于“霉雨”,则是因为经常下雨,衣物容易霉变,故取谐音为“霉雨”。明代《五杂俎》载:“江南...

麦秋

  6月,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又有“麦秋”之说,为什么呢?

  芒种节气正值农历五月,是中国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冬小麦成熟的关键期,因此古人将芒种节气称为“麦秋”。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在古代,“秋”不仅指季节,更有“谷物成熟”、“收成”的含义。

  因此虽然麦子在夏季成熟,仍有“麦秋”之说。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东汉...

芒种忙 忙着种 

   今天是24节气的第9个节气、夏季第3个节气——“芒种”。这个气节是在小满和夏至中间,表示开始踏入炎热的季节了。

   芒种直接以农事命名,民间又把“芒种”称为“忙种”,“芒种忙、忙着种”,这是农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带尖细刺针状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指种子或播种。芒种前后,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麦时节,而南方为梅雨季节,正适合插秧种稻。芒种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农事耕种以此为界,...

  在西贡近浪茄湾的罾棚角咀,因长期受风浪侵蚀而形成了壮观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郊游。 当中“罾”字是什么意思呢?

  “罾”是一个生僻字,音“曾”,解作鱼网。

  “罾”字乃形声字,从四,从曾,其本义是一种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鱼网。《说文》:“罾,鱼网也。”《庄子·胠箧》:“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

  “罾”字也可配上与捕鱼或捕鱼工具相关的字,作动词或名词,如攀罾,即攀拉鱼网;罾口,即网口;罾古,泛指...

阿嬷

   不同地方对女性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北方人称“婆婆”相等于南方的“家婆”外,“阿嬷”现代多被指为祖母/外婆,但旧社会则是其他含义。

  “嬷”(音:mo)这个词在旧社会专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时被带入宫中当皇帝时,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称之为“二嬷”。

  然而,现代人则将“阿嬷”视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粤语等方言中,“阿嬷”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闽北语则通常表示祖母。

  日...

饭甑洲

  在西贡近浪茄湾的郊游胜地罾棚角咀,有一个外形似饭团的三角小岛,那个区域叫做饭甑洲。饭甑洲的“甑”,也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不过,就与“饭”很有关系。

  “甑”(音:曾或赠)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有一个成语为“甑尘釜鱼”。甑、釜,皆为煮食炊具。这个成语指汉朝书生范冉,因为家境清贫,很久没有烧饭,以致蒸饭的炊具积满尘埃,锅子生蠹鱼,比喻生活极为清寒困苦的意思。

  不过,“甑”除了是煮食器材外,...

数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喜欢到离岛游玩,南丫岛是当中胜地之一,从榕树湾走到索罟湾则是热门路线。大家有没有留意到索罟湾的“罟”字,也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网的总称,可以是捕鱼或捕鸟的网。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下·释器》:“罔谓之罟。”疏证:“此罔鱼及鸟兽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网,如《诗·小雅·小明》中的“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罟”作为动词的话,意思就有捞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将面罟起来。”

  《孟子·梁惠王上...

吂食五月粽 袄袍毋入瓮

  广东人有一句话:“未食五月粽,寒衣无入栊”,客家话也有一句相近的谚语,大家又知道吗?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粽,袄袍毋入瓮”了。

  在农耕社会,端午节前后,是冷与热的分界线,端午节前若是天气变热的话,老人家都劝说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为天气有可能还是会寒冷的;待真正吃过五月粽,天气才真的渐渐变得炎热,厚衣服和棉袄就要收藏起来了。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这句话是广东民间谚语,就是说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各村民把龙船起出来,为端午节龙舟下水作准备。

  龙船为什么要“透底挖”?这与端午节的第一个传统习俗--“起龙”有关。

  广东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龙舟竞渡的风俗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了保护龙舟免受潮湿天气或虫蛀等影响,会把龙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减少龙舟木与空气的接触,达到保护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从河底挖出来的日子了。为了隆重其...

端午粽古称什么?

  端午节传统美食是粽子,原来古时不叫粽子,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角黍了。

  粽子古称“角黍”,与其形状、材料及古代祭祀文化有关。

  先秦至汉晋时期,粽子主要用黍米(黄米)制成,而非现代常用的糯米。

  《说文解字》记载:“黍,禾属而黏者也”,是粽子的主要材料。

  “角黍”的名字,早于西晋周处《风土记》已有记载:“仲夏端午,烹煮角黍”。

  至于粽子为何是...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还有插艾,古时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词。

  这句话最早见于南朝《荆楚岁时记》(南朝梁):“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宋朝《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钉艾人于门上。”

  清朝《燕京岁时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湿毒、邪气之效,古时...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