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忧国忧民的杜甫纯粹描写春天的诗句不多,这《春夜喜雨》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

  《春夜喜雨》全首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溼处,花重绵官城”。

  这诗句的意思是:绵绵细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特意伴随春风在夜晚悄悄而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那一点灯光,显得格外明亮。等到天亮的时候,潮湿的泥土布满了红色的花瓣,令到锦官城的大街小巷都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杜甫当时住在成都浣花草堂,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暂时得以安定下来。他将成都天府之国的春景描写得如此细致,显示了诗圣的细腻观察。

  延伸阅读: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相关标签

“不见棺材不落泪”下一句是?

  电视剧当中,有反派威胁主角的时候,会说上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继而就会用上凶残的手法折磨他人。   这句“不见棺材不落泪”也成了大众熟悉的俗语,但这句话背后是有什么故事呢?

   “不见棺材不落泪”原句实为“不见亲棺不落泪”,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词话》,比喻执迷不悟,坚持错误的道路,不彻底失败,就不肯罢休。

  相信很多人对这上半句的俗语都非常的熟悉,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还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的“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的楚汉...

送神早迎神迟  

  农历新年作为中国最重要及最具历史传统的节日,相关习俗及仪式甚多,其中对“送神”及“迎神”便甚为讲究。

  相传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民间诸神便会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人间善恶,俗称“送神日”,而古代人便习惯于年廿五送走“灶君”这位民间神。

  为什么送神要农历年廿五那么早就做呢?这是因为古时社会相信早点送走灶君,让祂提早到天庭坐好座位,也好让神明能在天庭多点休息时间,因此便有“送神要早”的习俗。

 ...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这两句词,是形容澄明的夜色和温柔的细雨,更巧妙的是诗人用数字来描写,实在有趣得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其中两句,指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首词是辛弃疾居于江西省上饶时的作品,当时诗人于晚上在黄沙道上散步时作,最终写出这篇描写夜色和小雨的佳作。

  全首词从字面来看很容易理解。全首是“明月别枝...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很多古诗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看注解不易明白,但这一句算是例外。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柳满皇都”出自韩愈的《初春小雨》,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看似简单,实则绝不平淡。

  前面还有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指京城的街道上小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怎样才知道春天回暖?   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书写在画上,让一幅幅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跃然于纸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能诗善画,常能把眼前美景图像化地呈现出来,又能配上相应的诗句。

  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绽放了两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鸭子悠然畅泳,于是把这瞬间记下来,成为了有名的《春江晓景》;而后来大众就将这两句诗句借代为春天即将到来。

  《春江晓景》全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到了,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令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古人有很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读来令人心情愉快。

  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赞美春天的美句。

  这两句意思是万紫千红的花朵开满枝头,争相着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来临。

  春天象徴着美好的开始和盎然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希望,百花齐放捧出万紫千红,诗句瑯瑯上句,将春天的生机呈现出来,反映出古人的文采。

  延伸阅读:一生之计...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佛诞与佛历

  佛诞快到,大家知不知道佛教有自己的历法?又知不知道“佛历”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官网所示,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1950年在锡兰科伦坡(即今斯里兰卡首都)举行会议时,讨论到关于佛陀释迦牟尼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

  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的各有不同,于是在会议上正式作了共同划一的规定: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623年的五月月圆...

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 故能成其高

  形容某人有胸襟,常用“有容乃大”来形容,但原来古语中还有一些类似诗句可用。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这句话出自《管子 · 形势》。

  它的意思就是海不拒绝点滴的水,所以能够成为汪洋大海;山不排斥土石,因此能够成为巍峨高山。

  无论对人或学习,要有这样的心态,面对困难就能够突破自己了。

  延伸阅读:范仲淹烧蚊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受到挫折时,会有人鼓励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

  不过,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有少许不同。他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峦重重,流水迂回,正担心无路可走;柳色暗绿,花色明艳,忽然眼前出现一个村庄。

  这个诗句象征人生的道路往往崎岖曲折,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有信念不要放弃,最终都会得到光明与美好的前景。

  后人以“山穷水尽...

这些“六”字头成语 竟与佛家有关?

  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有些含“六”字的成语也源于佛教。

  六根清净:语出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六根指的是人的神经官能,分别为眼、耳、舌、鼻、身和意,是心与物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之为六根。当人除去了欲念,便可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相反,人若有执念,便会叫做六根不浄。

  六尘不染:语出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名句。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文学巨匠,他喜爱聆听亲戚朋友由衷的真心话,也喜欢以弹琴和读书为乐,消除烦忧。

  前面两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与后句并起来,可以从中看到陶渊明对官场人事争斗的不耻心情,而他清高雅洁的情操,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延伸阅读:人若志...

敬守此心 则心定,敛抑其气 则气平

  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除了要善良外,还要心平气和。在古书中,就有一句“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这句话出自金兰生的《格言联璧》。金兰生是清代学者,用了数年功夫,饱览经史典籍和先哲语录,编成《格言联璧》。这部书的最大特色,便是将格言仔细地分类,有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等11类,所编选的格言都是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很有启发性。

  延伸阅读: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孔子的好学人人都知,他的自我学习态度是“学而不厌”,他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这样的学习态度。

  《论语》里收录了许多记载孔子好学的名句,其中一句名句就是出自《论语 · 泰伯第八》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恐怕会丢失。”套用今天的话语,就是学习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延伸阅读:世事洞明皆学问...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与吃有关?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明白做学问时会遇到的困难。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亲身经验,才体会得到个中原因。

  其实在这一句前,就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与吃原本是两码子事,但作者却用吃来比喻学习。作者认为,品尝到美食,是切肤地感受到那种满足;这就好像学习一样,亲自学习后,才能明白自...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是形容一个人品格高尚的名句之一,来自“诗书画三绝”之誉的清代名士郑板桥。

  郑板桥曾在江苏镇江别峰庵读书,这一句话是他当年在屋门题写的对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思是,居室清雅有致,地方不必大;花朵只要香气芬芳,数量不在于多。

  “室雅何须大”暗喻最重要是居住的人,如果屋主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就如花朵能散发香气,不在于多少。对联反映出作者的清高自洁、不媚...

知而好问 然后能才

  大学问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对怎样成才,有一段传颂千古的见解:“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其中,“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资聪敏而又肯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了。

  春秋时代,孔子被尊为“圣人”,大家都向他请教程问。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会虚心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他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一进祖庙,他觉得每样事情都很新奇,不时向人问这问那。这个时候有...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写过一首诗来劝告儿子。诗其中两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这两句话看似相似,实际大有不同,有“志”先还是有“智”先,是汤显祖想向儿子说明的道理。

  他想说:只有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能勤奋学习,变得聪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国家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一个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阳东关模范高等学堂读小学的时候,一天,魏校长问同学:“读书为了什么?”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想发财,有说想为自己找出路。

  当校长问到...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我们经常劝勉年轻一辈说:“做人要有远见,志向远大一点。”在中华经典名句中,就有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的“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志向不远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会有成效。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指出学习要成功的话有两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远,二是专心致志。

  他认为若是心不在焉的话,虽学习了仍会一无所成的,怎样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专心致志,而要做到专心致志,指的不是个人的一时状态,而是这个人做事的惯常姿态。

  延伸阅读:古代“劝酒”有专门职...

心欲专 凿石穿

  形容坚持做下去最终得到成功的,我们一直会以“铁柱磨针”来形容,不过,也有同样言简意赅的形容词可以用的,“心欲专,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专,凿石穿”出自唐.张鷟《游仙窟》:“张郎心专,赋诗大有道理。俗谚曰:‘心欲专,凿石穿。诚能里之,何远之有!’”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只要专心一意,就算石头也能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样道理,在曾国藩《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这山望那山”。

  全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说一下劳动节的故事。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源自一场1886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工人集会。起初这场示威游行的诉求只是劳工们想争取缩短工时,后来国际上为纪念这一个行动,就出现了“劳动节”。

  不过,美加地区都不以5月1日为劳动节,而是在9月的第1个星期一庆祝。

  更多国家和地区是将5月1日设为劳动节,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法...

百丈竿头须进步 VS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鼓励别人再接再厉,我们会说“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古书中,则有“百丈竿头须进步”,哪一个才对?

  先说百丈竿头须进步,出自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竿头是竹竿的最顶部,高于竹竿的顶处,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学问和成就即使已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继续努力,不断求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见于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及元.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

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

“君子用世 随大随小”下一句是?

  我们形容做人要尽力、负责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随大随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积极投入的态度,无论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态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天才...

范仲淹烧蚊帐

  节俭是中国传统美德,在司马光《资治通鉴 · 梁纪》就有一句名言:“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就是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的意思。

  北宋名臣范仲淹本是以节俭闻名的,他曾对儿子说过:“我最不愿意的,是看着儿女安享父官的富贵俸禄。”

  当年,第二位儿子纯仁结婚时,曾请匠人以高贵的绮罗制作蚊帐。范仲淹知道后十分生气,对儿子训斥一番:“吾家素清俭,安得乱我家法”,并警告说:“如将罗帐拿来家中,‘当火于庭’。”儿子听后惭愧不已,遂不再...

过则无惮改 独则毋自欺

  当我们做错事,但用诸多借口为自己开脱时,会被人说“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古时一句类似的,即是周希陶《增广贤文》的“过则无惮改,独则无自欺”。

  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不要害怕改过,独处时也不可自己欺骗自己。

  古时,能够做到过则无惮改的,就有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

  周处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官宦之家子弟,有一身武艺,可是经常欺压百姓,令百姓见他纷纷躲避。

  有一天,他听到一位老人说起当地有“三害”:一害是山中有虎,经常伤人;二是水下有...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态度认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们会赞美这人做事“实事求是”,是一位能干可靠的人。

  在古圣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语句来形容,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汉书 · 景十三王传》,由颜师古作注而得出这优美的释文。这句话意思就是务必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这句话语原本出自《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刘德》,刘德是西汉景帝第三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修学好...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