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 高科技守护中国国宝

编辑︰言嘉庸

  “人脸识别”经常见到,为大熊猫做的“熊脸识别”又听过吗?野生动物警觉性强,寻觅它们的踪迹不容易,以往在野外收集大熊猫数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随着技术发展,红外线相机可用于实时监测野生动物,而“熊脸识别”系统能专业精准记录国宝大熊猫的足迹,还能帮它们建立影像资料库,为野生大熊猫保护研究做更深入的工作。

 

“熊脸识别”监测野生大熊猫 及时制定保护策略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野外监测视频系统,可以实时观测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当中的熊猫识别系统在“翻阅”大量熊猫相片后,获取大熊猫面部特征,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建立起熊猫面部识别网络,最后通过动物面部识别筛选出大熊猫。

今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卧龙区首次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系统成功实时回传野生大熊猫影像,这是内地首次结合超短波传输和 “熊脸识别”技术,实现荒野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影片。(图片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官网)

  据园区介绍,当大熊猫进入红外线相机区域后,“熊脸”人工智能识别系统会以手机短讯形式,提示拍到野生大熊猫的讯号,工作人员在卧龙管理局“数字卧龙”大厅的大屏幕上就能清晰看到回传的实况影像。

  实际上,“熊脸识别”除了有助于保护研究野生大熊猫,还可以应用于圈养大熊猫,帮它们建立专属ID,既方便管理员的统一管理,也方便游客识别和了解每只大熊猫不同的特点。

  此外,这套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同时也在学习识别与大熊猫相伴而生的其他野生动物,以提高灵敏度和准确性,希望今后能识别区内所有重点保护动物,并通过大数据,自动处理归类入库。有了稳定可靠的监测数据,就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结构、分布的变化来评价保护成效,及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延伸阅读: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开幕 主打高科技互动保育体验

除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个体识别图像数据库,开发一个全自动的基于电脑深度学习技术的熊猫个体识别框架,大熊猫个体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为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大熊猫野外调查 新技术扮演重要角色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每隔10年左右对大熊猫进行一次野外调查,了解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和生存状况,等同于熊猫界的“人口普查”,至今共完成四次调查。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冉江洪从事大熊猫保护已有20多年,他结合前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经验指出,高新技术对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了极好的支撑。据冉江洪介绍,第一次和第二次野外调查时,科研人员寻觅大熊猫踪迹只能靠罗盘和地形图,“发现大熊猫粪便就画一个圈,‘算’出了大熊猫数量。”

  直到1993年第三次野外调查,有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后,可以通过大熊猫粪便的新鲜程度、大小、咬节(即粪便中带有大熊猫个体特征的竹茎)等进行空间定点,编程计算大熊猫数量和密度。但当时仍用纸张记录,数据容易丢失,工作繁杂。

  第四次调查开始采用DNA检测法,作为“咬节法”的补充。通过广泛收集粪便,从中收集DNA信息,分析判断大熊猫个体区别,进而摸清大熊猫数量、生活状况、年龄结构、活动范围等。同时在平板电脑和电子表格上记录数据,操作更方便快捷,资料储存也更安全。

  延伸阅读:盈盈乐乐庆香港回归十周年 盘点两岸三地大熊猫

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7月透露,中国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悉,全国第五次大熊猫调查正在制定方案,计划于2022年开始,专家学者也期待愈来愈多人工智能、数据、云计算、5G、无人机等新技术能够在大熊猫栖息地运用和推广。

  延伸阅读: 云南野生象群漫步街头 背后是“象爸爸”的默默守护

2:00
当代中国-智慧生活-智运快线

中国首条“智运快线” 自动索道助农产品出山

2:02
当代中国-中国科技-智慧生活-冬奥村

北京冬奥充满“智慧” 运动员“智能床”应用未来科技

北京冬奥|央视AI手语主播亮相 助听障观众“智”听赛事

2:13

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 打针全程自动化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上交会2023,国产电动飞动,新一代机械人,画人像机械人

上交会2023|首部国产电动智能飞机模型曝光 新一代智能机械人有几似真人?

1:43

「不出南山区可造完整无人机」 深圳如何从电子城变无人机之都?

1:52

「刷掌支付」北京深圳上线 吃饭搭地铁「两手空空」 手机没电都不怕

1:42
云巴-比亚迪

无人驾驶“云巴”穿梭城市高空 深圳长沙已开通 香港未来有得坐?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