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9/02/2023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太空电梯坠落、月球核爆等画面令人惊叹,不少观众都称赞电影特效堪比好莱坞大片。
不过,相比这些“天崩地裂”的震撼大场景,原来更难制作的特效是让吴京和刘德华“返老还童”,到底剧组用了哪些技术,才能突破“换脸”这个顶级难题?
流浪地球2|3000多个视觉特效 太空电梯场景最经典
据主创团队透露,《流浪地球2》完成的特效镜头达3,000多个,与前作相比,《流浪地球2》中特效技术的应用更加成熟,视觉效果也更具中式科幻的魅力。
而在这3,000多个视效镜头中,最经典、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太空电梯。
电影中,太空人乘坐的飞行器,就像普通人乘坐的电梯一样,通过某种材料制成的“缆绳”穿梭于太空站和地面之间。无论是电梯表面微弱的金属光泽,还是一个个清晰可见的螺丝,都体现了极高的特效技术水平。
不少观众都好奇,剧组是如何实现太空电梯这一场景?
据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方捷新介绍,太空电梯场景是靠物理特效与数码特效实现。为了呈现出真实感和视觉工业感,设计团队事先画好设计草图,再进行实体制作,如同设计高级的工业零件一样精细。
太空电梯并非一直静止,它既有急速升降状态,也有平稳状态,因此需要在重机械等物理设备辅助下,结合数码技术将相关场景虚拟出来。
具体来看,在前期拍摄时需要实体灯光造型设计和现场灯光阵列DMX(数据多路转换)的控制与配合,到了后期则需要数码绘景和合成技术的加持,其中虚拟场景光影效果融合的难度超乎想像。
延伸阅读:《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真能实现?
流浪地球2|利用人工智能 角色实现“返老还童”
但最难做的特效,竟然不是恢弘震撼的场景?
据《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透露,剧组除了完成3,000多个场景、动作的特效镜头,还额外制作了1,000多个面部特效,而真正最难的特效是做人脸。通常评价人脸特效制作是否成功,行业的基准线就是跨越“诡异谷”,即看起来自然、不别扭。
作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2》中的刘培强(吴京 饰)比第一部更年轻,新角色图恒宇(刘德华 饰)在电影中的人生跨度也很长,仅用化妆和“美颜”显然无法让观众信服。
剧组在尝试过多种国际常用到的年轻化、增龄的方式后,发现效果不如理想,最终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和表情捕捉技术,令吴京和刘德华成功“返老还童”。
为了呈现刘培强从青涩到成熟的状态,剧组不断训练AI模型,学习识别吴京年轻时候的表演素材,当训练达到五百多万个迭代后, AI模型最终就能实现演员面部年轻化。
对刘德华的表情捕捉,则使用了美国DI4D技术。具体操作时,演员头戴DI4D头戴式头盔,该头盔通过无标记点方式获取演员高保真的面部细节和微表情,并将它们“复制”到角色的数码替身上。电影中图恒宇的数码替身就是刘德华的“年轻化模型”。
此外,为了致敬已故香港演员吴孟达(达叔),剧组用CG技术复原达叔在《流浪地球》饰演的角色韩子昂,展现其参加婚礼时的情景。
延伸阅读:因《流浪地球2》重生 青岛这座废弃机场如何成为取景地?
流浪地球2|开创国内全片虚拟拍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还开创了国内电影全片进行虚拟拍摄的先河。
在正式开机前,剧组启用了青岛东方影都5号棚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运用数码技术对影片实际拍摄的整个过程进行一遍全面细致的虚拟化预演。
据介绍,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融合了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系统、三维扫描等高端虚拟化制作设备。借助这个平台,导演、摄影、视效总监把《流浪地球2》整个电影的细节预拍一次。这样一来,演员在实际拍摄时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降低拍摄成本。
《流浪地球2》是中国科幻片又一个突破,而电影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是国内众多特效团队的共同努力。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成员崔原豪认为,通过一套完整的工业处理流程,让二、三十个特效公司一起协作,这是《流浪地球2》对今后科幻电影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