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棺材不落泪”下一句是?

  电视剧当中,有反派威胁主角的时候,会说上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继而就会用上凶残的手法折磨他人。

  这句“不见棺材不落泪”也成了大众熟悉的俗语,但这句话背后是有什么故事呢?

   “不见棺材不落泪”原句实为“不见亲棺不落泪”,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词话》,比喻执迷不悟,坚持错误的道路,不彻底失败,就不肯罢休。

  相信很多人对这上半句的俗语都非常的熟悉,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还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的“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的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意思是:不到无路可走不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有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情的意思。

  虽然上下句的语境都好似是讽刺人在错误的道路不肯罢休,但换一个角度看,人有时候也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或许才能达成目的。

  延伸阅读:男儿有泪不轻弹 

大夿夿

  有没有听过有人说:“大拿拿十万蚊”呢?很多人以为是“拿拿”,原来正确应该写成“夿夿”。

  在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夿夿者,形容物之大也。俗读夿,若拿……常语有曰‘一个银钱大夿夿’。”

  “夿”形容大,“一个银钱大夿夿”,就形容金钱数量之大了。“大夿夿十万蚊”,就是说十万元是一笔大数目了。

  不过,大夿夿严格来讲并不应读成“大拿拿”,而是“大巴巴(bā)”,不过,如果遵循这个发音,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二句诗来自唐朝大诗人李白,寓意每个人有自己的才能,必有自己的用处,在失意时不必气馁,即使千金耗尽,也可重来,是在人生低潮时激励向上的话。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源于李白所作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上天给了我才能,必然有用到的地方;即使千金散去,也还会重新得到。

  李白作这首诗,大约是在天宝十一年,当...

“耄耋之年”与“期颐之年”

  若某人的年纪到了八、九十岁,我们可以“耄耋之年”(粤音:冒秩)来形容,到了一百岁,则称为“期颐之年”。

  “耄”指两鬓斑白的老人家,亦含有思想紊乱的意思;“耋”更有跌倒的意思,也是用来形容老人家的。

  曹操《对酒歌》就曾写道:“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到了一百岁呢?

  那么就可以称为“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六十年是一个“甲子”,一个循环,经历了很多人与事,在先圣孔子的角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意见都听进耳内,能做到“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的境界,就算是听到不中听的话,也不会气愤了。

  做到这样的境界,人生不再冲动,不轻易发怒,有胸襟去听...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与吃有关?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明白做学问时会遇到的困难。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亲身经验,才体会得到个中原因。

  其实在这一句前,就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与吃原本是两码子事,但作者却用吃来比喻学习。作者认为,品尝到美食,是切肤地感受到那种满足;这就好像学习一样,亲自学习后,才能明白自...

春雨贵如油

  踏进春天,大家可能对湿闷的天气感到烦闷,不过对农夫来说,春雨是非常可贵的,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这种说法在宋朝已出现。宋《景德传灯录》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时油是一种贵价的生活用品,因为油能够点灯、煮菜、生火、取暖,是赖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场雨,是喜雨,能润泽大地万物,像油一样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说:“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对春雨...

百丈竿头须进步 VS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鼓励别人再接再厉,我们会说“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古书中,则有“百丈竿头须进步”,哪一个才对?

  先说百丈竿头须进步,出自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竿头是竹竿的最顶部,高于竹竿的顶处,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学问和成就即使已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继续努力,不断求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见于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及元.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