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雄30年的体验:变的是时代 不变的是精神

编辑︰黄皓颐

  首先,让我衷心祝福在座各位同学,前途光明,日后在社会上多所建树!被邀请出席院庆典礼并担任嘉宾,作为新亚校友的我,感到无上的荣宠。承蒙黄乃正院长的吩咐,要我向同学讲几句语。由于职业的关系,对我,演讲是时有的事,但从没有像这次那样有点惶恐。因为身处的,是培育自己成才的母校,面向的,是薪火相传的新一代,责任感油然而生。即使没有什么真知灼见,至少讲的话要对新一代有点提示。

陈万雄感恩新亚书院培育:胸怀广大视野 悠久历史感

陈万雄(左)1973年毕业于中大新亚书院,他感激学校和良师的栽培,对他投身社会后做人处事都有很大启发,影响深远。(图片来源:《中大校友》)

  在这里,我想借典礼的机会,公开表达离开母校30年来,内心一直对母校的深深感念之情。

  我很幸运,在不同的地方,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院的不同学习阶段,我都得到过学校和良师很好的栽培。大半生已过,可以断然地说,对我为学和做人,对我一生的作为,影响最深远的,毫无疑问,是新亚的四年。我愿意以我离开学校30年的经历和体验,去印证母校对我培育的恩惠。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只列举日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二方面说说。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王德昭老师的为学与做人

  一、胸怀广大的视野,悠久的历史感。我虽然出生于中国大陆,却成长于海隅一角属弹丸之地的香港,视野所见,心目所注不出鲤鱼门。如果不入新亚,日后可能会目光短浅,拘限我的发展。正是新亚的薰陶,如同校歌内的“十万里上下四方,俯仰锦绣,五千载今来古往,一片光明”几句话所昭示的,使我志向豁然开朗,鲤跃龙门,视野变得开阔,目光变得深远。这是我一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键,亦是我日后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基础。

  在我30年工作和阅历所得,我始终相信,视野的广狭和胸襟大小,是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根本;而历史文化意识是为人做事作抉择时的最重要的指引。30年来,我的工作一直在香港,我的生活一直在香港,是新亚的启迪,及早让我的视野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倾心所注的是上下五、六千年的中国文明的发展,我的职业于兹,我的事业于兹。我在出版事业上和学术研究上,会有一点成就,是来自“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这方面新亚精神的润育。对于农圃时代的新亚,我常对人描述说,“校园小,天地大”就是基于这种体会和认识。

陈万雄看新亚书院影响为学做人:勇于承担和奋发自雄精神

陈万雄表示,中大新亚书院对他最大的影响是,让他培养了胸怀广大的视野,悠久的历史感,以及勇于承担和奋发自雄的精神,受用一生。(网上图片)

  二、勇于承担和奋发自雄的精神。新亚校歌中最为同学熟稔,甚至广为香港文化界认识的,是“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与“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两句。这两句话,自是49年后浪迹至香港的新亚早期师生们的真实写照。经过了早期新亚师生的实践,已超越一时一地的境况,而提升为一种勇于承担,奋发为雄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薰浸刺提的感召下,出了校门,30年来,是我一直奉持的信念。大学刚学业,遭逢世界不景气,求职困难,我曾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日校和夜校任教二年多。期间,尽心教书外我并视之为一种磨练和人生体验,结果也确实如此。

  延伸阅读:陈万雄悼严耕望老师: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

  留学回港,我接受极其低薪的职位,而且干过值班要烧开水、扫地和洗厕所等工作。80年代初在中国内地跑动,极之艰苦,虽然我不能说甘之如饴,但确做到安之若素。多年后虽然升任为公司总经理,但在九七金融暴下的艰苦经营情况,实不足为外人道。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是我当时的精神支柱,并以此去激励同事。年前开始担任集团的总裁,却有着自出道以来前所未有的“千斤担子两肩挑”的压力。30年来,即使在任高职的今天,我一直感觉自己在“艰险困乏”中行进的,而且“路遥遥,无止境”。只要仍有理想,无论遭逢什么环境,我没有灰心过,放弃过,退缩过。这就是承担。不仅不会灰心、放弃、退缩,而且保持积极、乐观、关爱、平和与愉快的态度,这就是“多情”。是新亚培育了我敢于承担和奋发为雄的精神。

  记得前年,我们1973年毕业同学在母校聚会,唱校歌,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唱。我相信不全在怀恋大学时代唱校歌的轻松日子,而是内心真的动情了。是大家在不同岗位,经过30年人生的奋斗,深深体会到新亚校歌内散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表达了我们的感激。

陈万雄忆新亚创校使命:发扬中国文化 助香港和中国未来发展

陈万雄向中大新亚书院的师弟妹们建议,多看看新亚书院创校人钱穆写的《新亚遗铎》,必定能够从中有所裨益。(网上图片)

  我想再指出一点,以供大家思考。新亚创校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发扬中国文化为教育之最高宗旨”,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所以在新亚就读的学生,多少都会重视中国文化,富有人文精神的色彩。

  在香港,新亚有很多在社会上有建树的校友,他们都有一种特点,重视文化。随手所举而较为人熟悉的,如作家小思、专栏作家岑逸飞等不用说,连我们的警队前一哥李明逵是儒将,前汇丰大班郑海泉、新亚校董会主席梁英伟、金融界兼作家的张健雄和香树辉都是儒商,都沾染着新亚文化因子。新亚教育向以重视文化,侧重文史哲作为教育的理想和使命。近日如果大家留意社会新闻,连香港一些顶级大亨如李嘉诚、郭炳联、胡应湘都在研究和倡导阅读中国历史文化。香港一批专上学院的校长如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前副校长梁天培,港大前副校长李焯芬,城大前校长张信刚等教授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专家。对他们来说,历史文化的研读不是一种消闲兴趣,是他们日渐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说到底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对社会、对个人并非不切实际,其不迂阔。对当前香港以至整体中国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不是经济,不是国力,是文化。

  新亚自创办到现在,时代在变,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信念,应该不变而薪火相传。及早对此有认识对各位日后愈有利。

  延伸阅读:陈万雄分享做人处世:承教的感动

  最后,我没有什么可贡献给大家,只有一个小建议。即使在校内,你们听和说新亚精神已感觉烦嫌,我仍然建议你们买一本我们创校人钱宾四先生(钱穆)的《新亚遗铎》一书放着,需要时念念看看,我为了出席这次典礼,温读了钱先生很多篇文章,仍然获益良多。我自己30年的人生和工作的体验,印证了钱先生的话的真切。这本书相信对你们日后做人任事,对如何建立事业,确实有真知灼见。希望大家珍惜、珍重!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

陈万雄获沈从文启蒙 改变研读中国文化历史的观念

陈万雄初访沈从文印象:纯真诚挚拥赤子之心

陈万雄忆严耕望老师 淡薄名利奋力投身学术研究

陈万雄忆严耕望老师 凭个人力量建筑学术长城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