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台上表演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为了台上这短短一分钟的表演,需要付出十年或以上的努力,以此来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021年奥运会落幕不久,全世界均可透过电视或互联网目睹健儿们为自己国家或地区努力夺标,香港这一弹丸之地,也勇夺1金2银3铜的佳绩,实在可喜可贺。部分比赛的时间真是短短的数分钟,但运动员背后的努力却超过十年或以上,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这句话。

   事实上,要赢得台上一分钟的光荣,除了专注训练、刻苦练习以外,运动员更可能要放弃学业、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而且要培养优良的心理质素,战胜对手和自己,台下功夫绝对不少。

   这一句话以往集中形容演艺行业,如形容京剧大师周信芳,相声大师马三立等,但现在也可放诸各方面,刻苦训练而取得成就的运动员,也绝对包括在内。

相关标签

鹣鲽情深

   一对夫妇深爱对方,可以用“鹣鲽情深”来形容。鹣(粤语读音:兼)和鲽(粤语读音:碟)原来是很特别的鸟类和鱼类,分别是比翼鸟和比目鱼。

   中国古辞典《尔雅》记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种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须联合起来才能飞行。

   至于比目鱼,《尔雅》也有记载:“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鳞四‧比目鱼》中说:“鱼各一目,相并行而行”,两...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话包含了二种颜色:青与蓝,为什么青色会比蓝色更优胜呢?

  蓝,蓼蓝,是一种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于蓝”指青色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还深。青色比喻学生、子弟、后辈,蓝色就是老师、前辈,比喻学生是老师教出来,但之后却比老师更厉害。

  很多老师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们本着“教程相长”的理念,用心教导学生,以生命影响生命,令学生有所得益,学...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经典名句出自唐·黄櫱禅师《上堂开示颂》,作者勉励弟子钻研学问,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彻骨”和“扑鼻香”对比强烈,前者过程艰辛无比,后者享受甘香,突显二者的因果关系,当中借梅花作“喻体”,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独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花是一种品种独特的植物。作者用...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下一句是“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此两名句出于明朝洪应明的一副对联,说的是无论受宠受辱、是去是留,也以平常心去看待。

   洪应明是明代学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热衷于功名,跟平常人一样争名逐利,晚年入道,用对联总结出一本《菜根谭》,当中便收录了以上名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幅对联谈及做人对事遇到宠幸或侮辱,如能像花开花落一样平常,就什么也不用惊慌;遇到什么去留得失、升迁...

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家贫的人住在闹市,没人愿意去探访,但若这人是富有了,即使住得再偏远也会有人登门造访。

  这种行为绝对不值得仿效,但却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映。古时候,科举考试是贫苦大众做官的唯一途径,莘莘学子在家乡苦读,为的是参加科举,一旦高中状元或有点成绩,便会衣锦还乡,老远的亲戚朋友也会来道贺。

  东京奥运10公尺女子单人跳水金牌得主全红婵,今年才14岁,在是次奥运之前,她从未参加过任何国际赛事,...

长江后浪推前浪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不断前进,一般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甚至超越旧人旧事,有向前进步的含意。

   这话原出自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后来坊间将歇后语改成“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新人胜旧人”、“前浪躺在沙滩上”等。意思均是指后来之人才,比上一代为佳。

   今届东京奥运会,一直被视为林丹继承人的中国羽毛球手谌龙,他于2016里约奥运勇夺金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流传已久的一句话,但其实质的说法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理解自己及别人,便可每战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的意思是失败,如果对自己和敌方的情况有充足了解,便能长胜不败;如果只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方,便有一半机会失败;假如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不了解,便会每战必败。

   在今届东京奥运会上,丹麦羽毛球手安...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要做到品学兼优,必须勤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何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  

  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

杯水车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样的情景?

   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处时代的“仁者”,行仁义之事并未尽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扑救一车点燃的柴火一样,当然无法救熄,却因此认为水不能熄灭火、仁...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毫和厘,都是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出处何在?

  此语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很多专业的工作都要求精准计算,若然出错,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测量师、建筑师的工作,计算上出现...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句话可谓街知巷闻。在电视剧中,常见有烦脑的人在酒吧买醉时说出这句话。究竟谁卖醉,谁发愁?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年少时即以才学闻名,尤其擅长诗赋文章。成年后,因屡次批评时政,得罪权贵,连续考试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称。这段经历对他打击极大,也促使他后期形成讽刺与豁达并存的风格。

  从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擅长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污浊之地,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新学年,长辈们为了训勉下一代,会说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处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自《礼记.学记》,就是体验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写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材。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背后有一个故事值得一看。从前,楚国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琢磨过的玉石,将之呈给当时的楚厉王。然...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时有一描写白露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什么深意呢?

  白露,标志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候,清晨时分露水增多,凝结成一层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历代文人墨客常借“白露”之景抒发思乡、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凉河边的景象:...

何谓“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及大学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一年视离经辨志”,完成第一年学业,老师会评估学生能否断读经文句读(离经),并辨明他的学习志向和态度(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开学了,长辈都会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导年青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不过,光阴为什么以「寸」作单位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最早见于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标明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

现代开笔礼——击鼓明志

  近年,内地一些学校于开学时会仿古时举行开笔礼,仪式当中有一项名为“击鼓明志”,那是什么呢?

  “鼓”,在古代官学不是乐器,而是发布号令、规范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是击鼓,“箧”是书箱。意思是:古时大学开学时,官吏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学生打开书箱,出示经书,以示恭敬和谦逊地对待学业...

现代开笔礼——朱砂开智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进步。古时,学生在开学时有“朱砂开智”的仪式,那是怎样的呢?

  “朱砂开智”是入学时,启蒙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童头正中点一颗红痣,寓意为开启智慧,又称为“开天眼”、“朱砂启智”。

  这个仪式是后人从古时开笔礼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开笔礼”相传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仪式,又称为“破蒙”。

  根据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开笔礼主要由...

古代开学日

  9月1日是现代的开学日,中国古时又有没有开学日呢?

  在古代,农事乃第一要务,9月正值秋收农忙之时,并不适合开学,因此开学日大都在农闲时期。

  根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都处于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则和现代较为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开学礼仪—束脩六礼

  古代开学礼,古代学子会向老师送上“束脩六礼”,那是什么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师时所献的学费或礼物。《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六礼”就是拜师时向先生赠送的六种象征性物品,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

古代开学礼—入泮宫

  新一年开学日,学校都会举行开学礼,作为新学期的开始。古代学生又有没有开学仪式呢?

  中国古语有云:“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当中的“入泮宫”,就是指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

  在周代,诸侯学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或泮水,学校称为“泮宫”,入学便称为“入泮”或“游泮”。

  “入泮宫”的第一个仪式是“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

古代书包—笈囊

  现代的书包款式多样,古时的书包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学生外出上学时,时常背上“笈囊”。 “笈”指专门装书的笈箧。 《说文解字注》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内经常装着的是一些印绶、钱币、书本之类的值钱物品,便于贴身携带。

  古人为了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于寒冬大雪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学子的“校服”,那么这款衣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青衿”最早见于《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诗注疏》解释道:“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学子已开始穿着青衿上课。 

  青衿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讲究,如春秋时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则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时的“校...

古代学费—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学期的开始。学生准备开学,家长也要准备为子女交学费。古时的“学费”一般称为“束脩”,为什么呢?

  古时,民间私塾的学费称为“束脩”。《论语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给我十条干肉,就能做我的学生。

  此处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盐、香料等加工制作成的腊肉或咸肉一类的干肉;一束为十条,“束脩”,便是十条干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机会上学,一般百姓的孩子没...

东施效颦

      形容别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丑,会说“东施效颦”,究竟这句成语出自何处?

      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颦”指皱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传,西施是春秋时期越王...

处暑余三日 高原满一犁

  处暑已到,对古时耕作有什么意义?“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这句便给出了答案。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出自宋代诗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藁免无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热天气下,农民对大雨来临的期盼。“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则直接写出了处暑时...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

  今天是处暑,乃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代表名句?

  《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处”有“终止、离开”的意思,所以“处暑”就代表著 “暑气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天气开始转凉。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便有 “离离暑云散  嫋嫋凉风起”,是形容处暑节气的名句。全文如下:

  离离暑云散,嫋嫋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则是便宜食品,两者加起来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世便把西施当作“美女”的代称;而“豆腐”,则是家常食物。

  鲁迅《故乡》中,年轻貌美的杨二嫂开了一家豆腐店,被称为“豆腐西施”。小说写道:“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