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如果女孩子晚上才洗头,又或者没把头发吹干便走去睡,老人家便会说:“日后会经常头痛!”男孩子穿短裤,经常膝盖外露,老人家又好像预言般说:“老了就会风湿骨痛!”这些都是“不听老人言”的日常实例,但到底老人言有多准?

   老人家的生活阅历丰富,有很多经验之谈,所谓“食盐多过你食米”,累积的经验着实不少。这些知识不是可以在书本里获得,因此往往能对年青一辈说出一些“忠言”,但听进年青人耳中,就可能有点“逆耳”,一下子比较难接受的意见。

   不过,老一辈人给予的意见,未必即时可以见到效果/影响,正如上述“头痛”和“风湿骨痛”等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可以见到,可能要到年长才验证得到,所以“吃亏”未必真的在眼前!

相关标签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两句是什么?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诗《四时不读书乐》,虽然出处不详,但绝对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一次题为《论读书》的演讲中已引用过,到今时今日这首打油诗依然瑯瑯上口,可见它确实道出莘莘学子的心声。

  《四时不读书乐》首两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下两句是什么呢?原来流传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气爽正好耍,严冬难耐望来年”,以及“秋有蚊...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连发生,广东俗语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形容词原来有一个典故的。

  这句话见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意思是屋顶已经破掉,偏偏遇上连日下雨,夜晚还下个不停;此外,船只已经较预定的航行时间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风,令航行变得更慢。真是祸不单行。

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春风风人”意思是像春风一样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样滋润着人。这句话看似形容天气,实际并不是。

  这两句话出自西汉刘向《说苑 · 贵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这句话并不是形容天气,而且形容及时给予他人帮助。背后故事还与齐国相国管仲有关。

  春秋时期,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到齐国,齐国相国管仲亲自出来迎接。管仲知道孟简子原有门客三千,现在却只有三个跟随他,...

阿兰嫁阿瑞 累斗累

  “阿兰嫁阿瑞”,歇后语是“累斗累”,阿兰和阿瑞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二人婚后是否都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否则怎会出现“累斗累”的局面?

  坊间原来有两个说法,但甚值得斟酌。第一,“阿兰”和“阿瑞”分别指“兰花”和“瑞香花”。这两种花均是香气浓郁的花朵,放在一起会“撞香味”、“累斗累”。第二,“阿兰”是指“花木兰”,“阿瑞”是《西厢记》的“张君瑞”。君瑞并不爱那巾帼鬚眉的花木兰,花木兰也不会选择这白面书生;所以如两人成婚,就是错点鸳...

养儿一百岁 长忧九十九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你认同这句话吗?如果你已为人父母,相信十分明白个中道理,但很多西方人却未必有此观念,这就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佛学角度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存着一段缘份。早在怀胎之日,父母便会对小生命关怀备至,出生之后更多事情要处理,教养、升学、交朋友、做人处世之道,很多父母也会紧张,为子女安排或给予意见。

   然而,子女到了成长期,就会觉得父母所谓经验之谈有点“过时”,并不完全接受,因而也有可能跟父母产生一定冲突。因...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两句说话出自南宋.陆游《格言联》:当人去寻求知识,要实际运用时,就会发觉自己在书中所学的知识很少;有些事情如非亲身经历,亦不知其难处。

  就如文凭试考生进入试场,面对说明文需要大量佐证时,就会慨叹自己平日阅读的书本量不足,涉猎的知识面不够广,所以下笔有困难,未能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当人面对困难,不知如何决择时,旁人总爱指指点点,给予意见,但实际经历过事情的人,才明白个中难处。

  因此,此二句话应合并来看,人必须追求“真知”,也需要...

铁拐李踢足球

  八仙是古时民间的八个道教仙人﹐年长而经验丰富的铁拐李是八仙之首。但古代民间的神仙也踢足球?

  黑垢蓬头兼跛右足的铁拐李原来身材魁梧,一次修行时神魂出窍以赴太上老君的约会,临行前吩咐徒弟,若七日不回便把自己的躯壳烧掉。结果徒弟在第六天便把铁拐李的身体烧掉﹐铁拐李回来神魂没有身体可依,便附在一个乞丐的尸身上了。这个尸身右脚残废,只有用另一只脚并倚着拐杖步行,铁拐李亦因而有了这个称号。

  俗语...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四川方言“管你锤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而且骂起人来也很特别,甚至会带很多“架撑”(工具)。

  “锤子”用来打架可以是杀人武器,用来吵架威力也很强。四川人说“管你锤子事!”你就最好别多管闲事。

  “牙刷”,四川话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晓得个牙刷儿!”即是说你懂什么呢!

  四川人如说你说“毛线”,就是不赞同你的话。据说以前只说“毛”,后来才加上“线”。

  四川话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古人在清明节扫墓,是怎样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出来。

  首两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南北山头的墓地密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场面繁忙而庄重。一个“纷然”写出了祭扫人群...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古时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不少,其中这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写清明节时游人的景象,怎样理解呢这句诗呢?

  这两句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节,游人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这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充满欢愉热闹的气氛。

  这首诗还有两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清明南风夏水多

  清明是一个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在福建地区清明节就有一句农谚:“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明这天刮南风的话,说明此时气温较高,云层也较密,预示当年夏天降水比较多,相反就是预示着当年降雨量比较少,不利农耕。

  这个又与一句老农谚不谋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中国各地“美女”怎么说?

  赞赏女孩子漂亮的方言,各地方大不同。

  广东人的“靓女”,形容得太直接了;河南人会说“齐整”,江苏人会说“体面”,这就含蓄得多了。

  东北人豪迈,会夸一个女子“老妹儿长得真带劲”或“这姑娘贼漂亮”!

  山东省则用我们形容男子的“俊”字,来赞女孩子:说这女孩子长得“真俊”。

  安徽省除了说“俊”,也会说“这丫头长得真排场”。

  福建人用...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是什么?

  “孔夫子搬家”这句话,歇后语是什么呢?提示:从幽默角度去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办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因此,他家中的藏书很多。

  想像一下,当他搬家时,搬的最多就是书。

  因为书的谐音是“输”,后...

“梁山泊的军师”下一句是什么?

  “梁山泊的军师”你会想到哪一位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有一位军师,叫“吴用”,绰号 “智多星”。他掌管军事谋略,足智多谋,擅长用计,“三打捉家庄”就与他有关。

  尽管吴用才华出众,但梁山起义最终以“招安失败、兄弟惨死” 告终,他的计谋未能改变结局。

  因为他的名字吴用,谐音“无用”。后来民间便用调侃...

“倒吃甘蔗”下一句是什么?

  我们吃甘蔗,会从根部开始吃,因为这里糖分最集中,是最甜的。若果从另一头(末梢)开始吃,即“倒吃甘蔗”,会怎样的呢?

  “倒吃甘蔗”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8–409年)的故事有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此处的顾长康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性格幽默豁达,擅长以妙喻表达生活哲理。他吃甘蔗时偏好从末梢(较不甜的部份)开始啃食,逐渐吃到根部(最甜的...

“老太太上电车”下一句是什么?

  “老太太上电车”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后语,流行民国时期的北京,现在已很少人这样说,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在民国时期(大约上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是当时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电车没有自动门,上下车全靠售票员“铜哨子”来指挥:哨子响一声,表示乘客上了车,司仪可以开车,而哨声两响,则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车或紧急停车。

  因为司机靠听哨子声开车或停车,乘客如果动作慢一点的...

消失的俚语|北京话“半空儿”

  老北京会跟孙子们说,上一代有一种零食,叫做“半空儿”。

  想像你身处爷爷奶奶的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贩喝着:“半空儿”。寒风吹来一阵烧焦香的花生味,几个小孩拿着沙沙作响的纸袋从你身旁跑过,笑声夹着风声、伴着香味,就是那代人简单的幸福。

  “半空儿”,是一些发育不良、半空半瘪的花生。生产商会低价把这些次货卖给小贩,小贩在街头把这些次等花生连殻炒得焦熟再卖...

岂殊蠹书虫 生死文字间

  “书虫”即古文中的蠹(粤音:dou3)鱼,又称为“书虫”或“蛀书虫”,本是指一种会蛀蚀书籍的虫子,后来却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将一个人比喻为“书虫”,有时是褒义,有时却是贬义,需要视乎语境和情况而定。把热爱阅读的人说成“书虫”,相信是与“书虫”爱书的特性有关。这种虫子生活在书本中,非常爱书(爱吃书),准确来说是爱吃纸张,而爱阅读的人常流连于书本,这样的行为与“书虫”的习性颇为相似,因此人们会将“书虫”来形容爱阅读之人。...

星爷“爱你一万年”东北话怎么说?

  以下这段话用广东话说出来你一定晓得,现在用东北话说,试试能否猜到?

  “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姑娘说: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一万年!”

  贴士如下:

  东北话“贼”不是解作盗窃,而是非常、十分、相当的意思;而“拉子...

京兰腔“煞”气腾腾?

  有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不少类似之处,那便是甘肃省兰州的兰州话。

  由兰州话衍生出来的就有“京兰腔”。“京兰腔”基本发音与普通话相同,只以兰州俚语嵌入普通话而形成一个腔调。

  兰州人说话之前习惯带个“mu”音,如一个人受了委屈来倾诉,另一个人听了常会这样说:“mu你不会这样这样这样说?”又或是“mu你不会这么这么这么做?”

  兰州话还甚具“煞”气,在句末常加一个...

京油子 卫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

  北京、天津、保定是古时天子脚下的三个主要城市。按照明、清的行政名称,应该称为“北京城、天津卫、保定府”。

  明、清以来定都北京,不少达官贵人居于此地,这些达官贵人当然不好惹,久而久之练就出北京人比较世故、圆滑的特性,于是便有“京油子”的称号。

  天津人脑筋灵活,嘴巴乖巧。过去相声演员先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才敢放开手脚闯荡江湖。天津人说话诙谐,幽默,因而得出“卫嘴子”的称号。

  而“保定府的狗腿子”,...

好眉好貌生沙虱

  “好眉好貌生沙虱”是一句广东俗语。“好眉好貌”、样貌端正的君子却“生沙虱”,比喻看似正人君子,但实际问题多多,并非好人,相等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沙虱是一种虱子之中体积最小的,沙虱进入皮肤会引起疾病。广州方言词典记录:“沙中小虫,会咬人皮肤。”

   这种沙虱也会在番薯上滋生,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来完好无缺,看不出有问题。

   “好眉好貌”的人“生沙虱”,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样,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内部却已生病。形容人表里不一,犹如金玉其外,...

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开始,气候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是春耕的重要时节。有一句话:“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动地描绘了春分时节农家的忙碌场景,充满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时分,农妇人起床喂牛,确保牲畜有足够体力进行第二天的劳动。同时,农人也会叫醒老伴,一起讨论第二天的农事安排。

  农夫在这一天最爱种什么?原来是种树。

  春分时节,气温回...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