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寺神奇古佛像 究竟是谁的杰作?

编辑︰闻华

     在四川安岳县茗山寺,有一组奇特的摩崖造像,看不清面貌和服饰,只有大概的身形轮廓,淹没在一圈圈如同水波一般的纹路之下,显得沧桑又神秘。茗山寺的这组佛像为什么如此特别?是千年之前的艺术家们有意为之?又或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奇遇?

千年自然风化 造就茗山寺奇观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虎头山巅,又名虎头寺,现存60多座北宋时期的摩崖造像,散布在密林绝壁之中,人类艺术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令人惊艳。

安岳茗山寺全景
茗山寺坐落于虎头山巅,规模并不大,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相信是清朝以后重修的,寺庙周围山壁上,保存着数十座宋朝时期的摩崖造像。(网上图片)

      这些佛像大多保存完好,可以欣赏到宋朝时期的精美工艺。但其中有几座造像却与别不同,面貌模糊不清,只有大概的身形轮廓,表面整齐地分布着水波一般的纹路,非常特别。

安岳石刻茗山寺风化石刻
文殊师利菩萨像两侧的圆形小佛龛,是茗山寺风化最严重的造像,完全无法看出原本的面貌,有一种沧海桑田的美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原来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的杰作。

      延伸阅读:千年麦积山 谁开凿了神秘的“悬崖佛国”?

      这些造像最初与其他造像并无不同,但位于风口处,缺乏遮挡,千年以来,大自然的风雨如同砂纸,逐渐磨去它们的面容,留下一圈圈年轮般的纹路,铭刻着岁月的流逝。

安岳石刻茗山寺文殊师利菩萨
茗山寺的文殊师利菩萨像,左手托着经书向外伸出,手和经书总重量达到数百公斤,全靠垂落的“袈裟”支撑,历经千年不毁,展现出古代匠人的精湛工艺。(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在一些人看来,自然和时间,对人类艺术作品造成的影响,就是一次再度创作,或许不应该进行人工干预。

      但如果任由石像继续风化,再过几十年,这样奇特的美景,会否不复存在?保护似乎也势在必行。

安岳石刻茗山寺观音大势至菩萨像
茗山寺的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像,高约5米,大势至(左)双手托钵,观音(右)手捧经书。(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茗山寺佛像  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茗山寺摩崖造像与安岳石窟,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县于2019年起先后出台《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等,加强对县内石窟造像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步建立保护管理体系。

安岳石刻茗山寺毗卢佛
茗山寺的毗卢佛像,雕刻于绝壁之上,宝相庄严,可以见到明显的风化痕迹。(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腹地,以唐、五代、宋的石刻闻名,拥有茗山寺、毗卢洞、圆觉洞、华严洞等多处石刻景观,被誉为“中国石刻之乡”。

安岳石刻毗卢洞紫竹观音
安岳县以唐宋石刻闻名,除了茗山寺之外,还有毗卢洞(上图)、圆觉洞等。当地近年加强石刻保护,下图为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毗卢洞紫竹观音像,这被视为安岳石刻的代表之一。(图片来源:shutterstock、Getty)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中国自由行|邂逅“魔雪奇缘” 盘点绝美雾凇胜地

这座“四合院”教堂 竟是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

天人合一的福建土楼 客家人的家族之城

1:40
锺书阁

中国自由行|盘点钟书阁最美书店 看因地制宜的设计美学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