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2-30
将“新冠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从明年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自此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综合考虑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准备和防控经验等因素,做出了三年来最大的一次堪称战略性的调整,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新冠疫情|平稳有序落实政策转变 重点保护高危人群
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来看,疫情防控目标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转为“保健康、防重症”,是本轮调整的突出特点。围绕这一新的目标,《总体方案》提出了十二条主要措施,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做好脆弱易感人群的预防工作和医疗服务,这一指向性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中不难看出,平稳有序地实现政策目标转换,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中国实施“乙类乙管”的重要指导原则。
新形势下,中国防疫的重点是“托底保护”,也就是保护好最脆弱的重点人群,同时最大限度释放社会活力。
这既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随着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等,我们有了这样做的充足信心和充分条件。
延伸阅读:香港和内地恢复通关 一文看清通关安排
新冠疫情|客观判断形势变化 积极调整防控 兼顾不同群体
实际上,三年来我们始终在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积极稳妥地调整防控办法,尽最大可能平衡并兼顾最大多数群体的利益,实事求是既是一以贯之的态度,也是过去的经验总结。
中国的疫情防控的确是全世界“独一份”的,14亿多的庞大人口规模,以及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疫情防控难度也必将是最高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它务必要十分稳妥,如履薄冰,否则稍微闪一闪腰,就可能出现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带来全球经济的海啸。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防控几乎没有“试错”的余地,它务必要稳中求进。这次的重大调整,宣告中国基本平稳度过了病毒最致命的危险时刻,正在进入更加开放的发展新阶段。
从这次国内外的舆论反应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对调整的欢迎和期待明显占据主流。
延伸阅读:纪录片《一次远行》看尽中国留学生抗疫经历
据一家旅游网站统计,在新政策公布后一小时内,平台上热门海外旅游目的地的搜索量猛增10倍。方案发布之后,亚洲的旅游和消费类股票上涨,中国股市也连续第二天上涨。
三年来被压抑的一些消费需求或迎来爆发式增长,三年来受到疫情干扰的生产生活及人员往来都将逐渐恢复正常。
新冠疫情|疫情尚有不确定性 并未放任不管 而是强化效率
这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无疑是难得的好消息。
当然,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
防疫目标的转变同时意味着一张新的考卷正摆在面前,中国并不轻鬆,它要做的仍有很多。其中的重点将是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着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等。
换句话说,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延伸阅读:抗击疫情的三年 我们经历过的泪水
我们在前不久的一篇社评中指出,中国的防控政策三年来不断调整,但它的初心和逻辑从未改变过。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那些对中国怀有偏见和恶意的人,将中国每一次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都当成抹黑、攻击中国的机会,严了不对,松了也是错,他们总能找到点。但我们制定政策,以及我们向前走的步伐和节奏,不会被他们牵绊。
(原文转载自27/12/2022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