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本性凶恶的人,人人都怕他,但上天不会怕;善良的人,往往被人欺负,但天却不会欺负他。

  这句话语见于明·李梅实《精忠旗》三四折:“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俺秦桧一生奸诈,半世强梁,害了岳家父子,指望富贵久远,谁知报应分明,今日东嶽罚恶司投到,受了一场大苦。”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当他在前线步步进迫,势如破竹杀退金兵、直捣黄龙,眼看就要收复半壁江山的时候,秦桧为了迎合君王的需要,诬陷岳飞父子及其岳家军,最后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及岳云两父子。

  幸好岳飞父子死后,宋高宗很快便为岳飞等人平反。岳飞父子善良之心,上天是知晓的,所以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名留青史。相反,秦桧这个恶人,上天亦看不过眼,令他受尽后人唾弃。

  相传民间为解秦桧之恨,以他的形象制作面团,丢入油锅里面炸,称之为“油炸桧”,后来演变成今日的“油炸鬼”。

  延伸阅读: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情人眼里出西施

  今天是情人节,中国有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什么意思呢?

  自宋代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就有“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有西施”。就是说无论长相如何,在情人眼中都如西施一样美丽。

  不过,相传这句话最初出自一个与爱情完全无关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当时一名居住在越国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机缘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人当中有一人是四大美...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古人认为水是挚友、竹是良师,为何如此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品《池上竹下作》有一句名言:“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意思是水的本质淡泊自然,因此是值得结交的好朋友;竹子是中空的,即“虚心”,有谦逊的美德,也因此能成为好老师。

  所谓中空的竹心,其实就是“虚心”,指人心不自满,人愈不自满便愈谦逊。白居易很喜欢竹子虚心的特质,相信有这...

吴牛喘月

  “吴牛喘月”这个成语,与天气炎热有关?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吴牛喘月”典故最早出现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佚文》,“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此句意思是吴地(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牛生性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惧怕酷暑而吓得气喘不已。

  此外,南朝《世说新语》中也有相关的故事,一位名为满奋的大臣,从小生活在南方,特别怕冷,在洛阳冬...

“鬼佬凉茶”真系凉茶?  

  香港天气转凉,不少人会进补御寒。然而,很多人可能进补过度或者频频吃火锅而出现燥热状况,有些人会喝凉茶作清热下火之用。 

  除了传统中式凉茶外,广东人和香港人认为喝“鬼佬凉茶”也有清热作用。所说的“鬼佬凉茶”,其实就是啤酒。

  “鬼佬”是广东人对外国人的一个通俗称谓。何以啤酒会被视为“鬼佬凉茶”呢?这种盛行于欧美的酒精饮品,自酿造过程中加入了啤酒花,单从药材的角度来看,啤酒花性微凉,功效健胃消食,清热利湿。啤酒清热利...

“生保”同户籍有关?

  现今社会进步,不少大楼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村有看更帮大家巡楼兼看门口。当保安人员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会多问几句探明来意,并要求他们先登记再上楼,以策安全。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这个俗语的由来是与中国古代一种制度有关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开始一种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所谓“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明清两代仍有类似设置,是管理乡村地区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户、甲、保等为基本单位,十户...

国乱思良相 家贫思良妻

  国家动乱之时,就渴望有一位治国有方的宰相;家庭贫困之时,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贤妻襄助。这两句加起来就比喻情况愈是艰难,愈要知人善任。

  语出《史记·魏世家》:“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战国初年,魏国被诸侯国环绕,魏文侯希望觅得一名贤士成为宰相,于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请教,应该任用魏成,还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个人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传颂千古的诗句来自唐·王维五言律诗《终南别业》的其中两句,意思是即使去到山穷水尽,亦可从容不迫,轻松面对,字里行间充满禅味。

  王维一生仕途颇顺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场现况,中年开始潜修佛法,四十岁后,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此时其诗作充满禅味,有“诗佛”的称号。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兴之所至随处而行,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水流的尽头,没有路可前行了,那就坐下来休息一下;休息期间,抬头望向天空,...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三月里扇扇子”下一句是什么?

  说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后语“三月里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呢?

  农历三月,大地回春,清风送爽,人们摇起扇子,感受阵阵清风吹来的快意。于是,便有“三月里扇扇子—满面春风”这句歇后语,描绘出人们在春日里心情愉悦、满脸笑容的状态。

  “满面春风”这词语最早见于宋代程节斋的《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后来,元代王实甫在《丽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三月天孩子脸”下一句是什么?

  有没有听过中国一句有趣的歇后语“三月天孩子脸”?下一句是什么呢?

  这句话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农村地方经常听到,不过不是阳历的3月,而是农历3月份,大约就是阳历的4月。

  意思是:到了农历3月之后,可能会遇到频繁的阴雨天气,原本上午是晴空万里,结果下午就开始暴雨连绵。而农历3月正是播种的时候,雨水较多的话,农作物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最害怕农历3月的天气。

  农历...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典故,背后诉说了一个相当凄美的故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俗语大家都耳熟能详,意思指有些东西是天意难违的,就像下雨,没有人能够阻挡,但娘亲已为人母,真的要再嫁人?也是天意难违吗?

  话说有一个书生叫朱耀宗,年幼丧父,母亲见他十分聪慧,便把他送到张中举老师那里读书。朱耀宗不负众望,十五岁中了秀才,十八岁更高中状元。皇上见到他一表...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可能你也曾经望出窗外,看见左边的天空阳光普照,右边的天空却下起雨来,跟“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样,这现象好像不是晴天,但其实晴天仍在,而这个“晴”也跟“情”相关联。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全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篇描写少女情怀的诗歌。在青青杨柳的江边,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意思呢? 看到天上骤晴骤雨的天气,东边出着太阳、西边下着雨,...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有什么是借春雨而寄情的凄美诗句呢?这里便有名句:“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它出自谁人之作,又指什么呢?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春雨》,全诗如下: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别离的寥落与思念的真挚。当中“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做冷欺花 将烟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春天天气乍暖还寒,古词有这句:“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寒冷竟能“霸凌”花儿?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史达祖的《绮罗香 · 咏春雨》。首五句仔细描写春天:“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做冷欺花:春雨挟着冷气,仿佛故意“霸凌”早开的花朵,使它们受到寒意的侵扰。这里透过“做冷”和“欺花”赋予春雨一种冷峻、无情的特质。

  将烟困柳:春雨带来的雾气弥...

好雨知时 万金欲买初无价

  古人描写春雨,会媲美为“万金”,或是“无价”品,字句还有优美。这两句出处何在呢?

  这两句出自《点绛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学家王恽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好雨知时,万金欲买初无价。

  种花才罢,似为芳枝下。

  花重宫城,好个风人雅。

  从飘洒。探花走马。明日春如画。

  这首词以“春夜喜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词中“好雨知时,万金欲买...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天雨水特别多,有不少古诗词都有描写春雨的情景,著名的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滁州西涧》,原文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透过描写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描绘了涧边的幽草与树丛中的黄鹂,营造出一种清幽...

天涯何处无芳草

  形容不必过分眷恋某些人或事物,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原来这句话与春天有关,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原词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透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与情感,当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千古名句,字...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来临,大地回春。在古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两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的美景。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沿途看到早莺、新燕、野花、浅草,从中感受到春天...

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要计划一年大计,在春天进行是最理想的,要计划好一天的事情,则清晨时分进行也是最佳的。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南朝.梁萧绎《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

  中国以农立国,对农耕十分重视,农耕亦跟天气季节息息相关。在二十四气节之中,以立春最为重要,立春为二十四气节之首。立春...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两句是什么?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诗《四时不读书乐》,虽然出处不详,但绝对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一次题为《论读书》的演讲中已引用过,到今时今日这首打油诗依然瑯瑯上口,可见它确实道出莘莘学子的心声。

  《四时不读书乐》首两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下两句是什么呢?原来流传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气爽正好耍,严冬难耐望来年”,以及“秋有蚊...

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春风风人”意思是像春风一样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样滋润着人。这句话看似形容天气,实际并不是。

  这两句话出自西汉刘向《说苑 · 贵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这句话并不是形容天气,而且形容及时给予他人帮助。背后故事还与齐国相国管仲有关。

  春秋时期,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到齐国,齐国相国管仲亲自出来迎接。管仲知道孟简子原有门客三千,现在却只有三个跟随他,...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中国古代有不少诗句都以梅花为题,著名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具体有什么含意呢?

  宋代王安石《梅花》,全诗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墙角”显示梅花生长的环境偏僻,不引人注目,但梅花毫不在意,依然独自开放。这里既凸显了梅花的孤傲,也展现了它不畏严寒的坚韧。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怎样才知道大地回暖?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刻画在画或诗中,让一幅幅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跃然于纸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精通画画,常能把眼前美景用画笔呈现出来。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绽放了两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鸭子悠然畅泳,于是就用画笔把这瞬间描绘下来。

  后来,诗人苏轼又在此画上题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便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本无色,用“绿”来形容的确特别,究竟出自哪名句呢?

  这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句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极为巧妙,不仅描绘出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一片新绿的景象,还赋予了春风以情感和生命力。诗人透过“又”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对...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描写春天有多样的角度,可以“听”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诗人透过“听”春雨,写出了春夜的宁静与雨声的细腻;而“卖杏花”的声音则从听觉过渡到视觉,让人联想到杏花的娇艳,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春日的明艳与生机。

  “一夜”暗示诗人整夜未眠,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忧愁;而“明朝”则带来了一丝生活...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踏入初春,大地生机再现,这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便把这样的大自然情景,表露无遗。具体又如何理解呢?

  这句诗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以“天街小雨润如酥”形容春雨的轻柔与滋润,仿佛大地被一层薄薄的酥油覆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草色初现时的朦胧感,远看似乎已经绿意盎然,但走近却又难以捕捉。

  这种若隐若现的景象正是早春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令人对未来充...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大家想到什么?这句话原来有“春色满园”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句诗字面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盛开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然而,它背后蕴含更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

  诗人本想游园赏春,但园门紧闭,无法进入,然而,墙外的一枝红杏却让他感受到满园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什么古诗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话:“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出自宋代张栾的《立春偶成》。这句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春天到来的微妙变化。

  “律回”指的是阳气回升,暗示春天的归来。 “岁晚”是指一年将尽之时,此时冰霜逐渐减少,大地开始回温。“春到人间”顾名思义,就是指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草木知”则赋...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回大地,细雨纷飞的日子又来临了。古时有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这样的天气,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

  这首诗的全文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

  杏花雨,指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细雨。诗句中的“沾衣欲湿”形容细雨如丝,轻轻沾在衣裳上,似湿未湿,给人一种朦胧、细腻的感...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