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4/07/2023
天安门过去是明清两朝皇城的大门,现代是新中国宣布成立的地方,是新中国的象征、首都北京的标志。
但如果说现看到的天安门城楼不是古迹,而是1970年只用了112天时间重建的现代建筑,大家会感到意外吗?
经历300年风雨 城楼早已「内伤」
天安门建于何时?很多资料提都到它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也就是600多年前。
这答案很「标准」,惟要注意的是,其实承天门曾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毁于雷击引起火灾,重建后又在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民变起义的李自成纵火烧成废墟,到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才重新建造,并改名「天安门」,一直屹立在北京城中心。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从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首都北京的标志。
但是,此际的天安门城楼已饱历了近300年风雨,加上近代战乱频繁,日久失修,在开国大典前的修补和粉刷背后,它实际上已存在「内伤」,特別是城楼部分,好一些梁柱已糟朽,甚至残留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炮弹。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 遭「重锤一击」
天安门由两部分组成,下层是开有五阙城门的城台,也就是朱红色墙部分,为砖石实心结构;上层是黄琉璃瓦顶城楼,为木结构。
此后当局每年「五一」和「十一」大型庆祝活动前都作修缮,尽可能解决一些安全隐患,惟这也只治标,治不了本。
1966年3月,300多公里外河北邢台发生7.2级地震,北京也受影响,这对天安门城楼是「重锤一击」,它主体结构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甚至变形、下沉,几乎成为一座「危楼」。
如何彻底解决问题?国家领导人深思熟虑后,决定保留城台,重建天安门城楼;当时毛泽东的批示是「原样不动,尺寸不变」。因为重建天安门影响重大,当局决定工程要秘密进行、全速进行。
巨大工棚覆盖 112天完成秘密重建
此后工程人员马上对天安门城楼进行详细测量,了解它的结构,并从全国调集能工巧匠,又准备重建所需的物料;因为国内没有合适的,用作大柱的直径1米多原木要从非洲进口,工程还因此推后了一年。
1969年12月15日,路经的民众发现天安门城楼已被一个巨型工棚严严实实罩着。大家只觉得是另一次修缮,谁也不知道棚里的工人在拆卸城楼,重建工程即將展开.......
过了仅仅112天,也就是1970年的4月初,天安门城楼已不为人知地涅槃重生。它除了簇新,总体和旧城楼似乎没有两样,但却是一座有9级抗震能力,有供电照明、暖气、电梯、广播和电视相关设备的现代建筑。
那一年的「五一」劳动节,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出席庆祝活动。城楼前欢呼的群众几乎没人知晓,眼前这座雄伟壮丽的城楼,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调尺寸不变 新建筑为何高了83厘米?
天安门拆卸重建的秘密保守了几十年,一直至近年才完全公开,重建前后一些细节、施工人员遇到的困难等等,也渐为外界所知。
当然,拆卸了的旧城楼也好,重建的新城楼也好,天安门就是天安门,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最后补充两则重建天安门的軼闻。
首先是拆卸旧城楼之际,工人在屋脊中间位置发现一个宝匣,内里装有金、银、铜、铁、锡,还有五彩线、五谷杂粮等,这是传统的「镇物」。重建后,屋脊原处放的再不是镇物,而是一块汉白玉石,上面刻着「1970年1月至3月重建」。
另外,重建后的天安门全高34.7米,比城楼重建前高了83厘米。不是说重建要「原样不动,尺寸不变」吗?原来天安门在300多年间有一定沉降,加上重力作用下,内部木质结构的空隙变小,致整座城楼「变矮」了。所以重建后的高度,才是天安门的原来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