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要计划一年大计,在春天进行是最理想的,要计划好一天的事情,则清晨时分进行也是最佳的。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南朝.梁萧绎《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

  中国以农立国,对农耕十分重视,农耕亦跟天气季节息息相关。在二十四气节之中,以立春最为重要,立春为二十四气节之首。立春象征着大地回暖,所以亦是时候计划一年的事情,定下目标,按计划逐步完成。

  古代人都是早睡早起的,寅时(凌晨3至5时)起床十分普遍。早上起床,朝气勃勃,头脑清醒,也最宜为一天的事情作出安排。

相关标签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代不乏写爱情的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尤其是其中的经典。   意思是如果男女双方是情投意合,认定对方为终身伴侣,即使分隔二地,也不需“朝朝暮暮”: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想念对方。

  语出秦观的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

  话说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但有一天,她偷下凡间,遇见牛郎,跟他相恋并结婚。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他们爱情故事感动了喜鹊,喜鹊们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

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话的意思是倾覆了的巢穴,怎可能有完整的卵蛋可以留下呢?比喻整体一旦倾覆,个体也无法幸存。这话原来出自孔子后人。

  语本《后汉书 . 孔融传》:“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孔融是孔子之后,年少时已因道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已被赞颂,亦有“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后的孔融,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嗤之以鼻,经常讥讽曹操。官渡之战前夕又公开散布失败...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这两句出自北宋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描写元宵佳节时,一轮皎洁的明月刚上柳梢头,一对恋人相约在黄昏后见面,卿卿我我,然而,看罢整首词后,却会明白作者欲表达凄美之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词的上半部份。描写去年元宵夜,花市上灯光明亮,犹如白昼。在明月刚上柳梢头之时,一对恋人相约在黄昏后见面,谈情说爱,场面温馨。

  词的下半部分却是这样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元宵夜,明月与彩灯依旧明亮,可是...

天涯何处无芳草

  形容不必过分眷恋某些人或事物,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原来这句话与春天有关,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原词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透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与情感,当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千古名句,字...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来临,大地回春。在古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两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的美景。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沿途看到早莺、新燕、野花、浅草,从中感受到春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两句是什么?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诗《四时不读书乐》,虽然出处不详,但绝对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一次题为《论读书》的演讲中已引用过,到今时今日这首打油诗依然瑯瑯上口,可见它确实道出莘莘学子的心声。

  《四时不读书乐》首两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下两句是什么呢?原来流传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气爽正好耍,严冬难耐望来年”,以及“秋有蚊...

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

   “春风风人”意思是像春风一样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样滋润着人。这句话看似形容天气,实际并不是。

  这两句话出自西汉刘向《说苑 · 贵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这句话并不是形容天气,而且形容及时给予他人帮助。背后故事还与齐国相国管仲有关。

  春秋时期,梁国相国孟简子因罪逃到齐国,齐国相国管仲亲自出来迎接。管仲知道孟简子原有门客三千,现在却只有三个跟随他,...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首领能够成功,背后要付出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表达诗人对于残酷战争的批判和厌恶。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其一》,其中一句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能够传颂后世,原因是历代君王或领袖能够史上留名,背后往往有莫大的代价和牺牲。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可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

  祟祯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自称“闯将”,手下部队数...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人们常用“青山处处埋忠骨”来形容抗战烈士。此句出处何在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全文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献...

战则存 降则亡

  老一辈的人会记得一句话:“战则存,降则亡”,这句话出处何在?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于1939年6月30日所写的文章《反对投降活动》:“战则存,不战则亡——这是一切爱国党派和一切爱国同胞的结论;战则亡,不战则存 ——这是一切投降主义者的结论。”

  文章写道: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历来存在的劈头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战不战的问题。自“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之间,这个...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笔者借此介绍抗战时期的有名词语或句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其中之一。

  在昆明市盘龙共青团一篇题为《中国不能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文章中,提及这一名句的由来。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话最早是吴铁城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初期提出的。淞沪会战期间传唱的《淞沪战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壮”这样一句歌词,可见由来已久。

  不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话包含了二种颜色:青与蓝,为什么青色会比蓝色更优胜呢?

  蓝,蓼蓝,是一种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于蓝”指青色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还深。青色比喻学生、子弟、后辈,蓝色就是老师、前辈,比喻学生是老师教出来,但之后却比老师更厉害。

  很多老师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们本着“教程相长”的理念,用心教导学生,以生命影响生命,令学生有所得益,学...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最近听到一句俗语,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听过吗?又怎样理解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说,即使是饿死的骆驼,体积也比马大,相等于广东俗语:“烂船总有三分钉”,引伸指有特别长处的人,即使突然到了贫乏的地步,也总比一些人强。

  《红楼梦》第六回说道:“嗳! 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刘姥姥...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这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世事哪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只求过程中不愧对自己的内心。

  据说,清朝硝烟大臣林则徐曾将此句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在东京奥运游泳项目勇夺两银的香港泳手何诗蓓也表达过相类似的看法:在不断追求的过程,只要坚持,努力付出,不一定能达到你所想的结果,但如果...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见于明·罗洪宪《醒世歌》。

  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两句成语,分别为“巴蛇吞象”和“人心不足”。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青头黑身,长约800尺,能吞吃大象,吞下去消化三年,然后把象骨头吐出来,能用于治疗心脏和腹部的疾病。

  “人心不足”这个成语也与蛇有关。...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作。“有味”指食物的美味,当中不乏人情味在内,“清欢”是清雅闲适、偷得浮生的感受。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午后品尝一口茶,茶水上浮着雪一般乳白色的泡沫;尝一口新春的野菜,盘子里的蓼茸蒿笋都甘甜可口。人间的好味道就在于这些清新美好、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之中。

  苏轼欣赏的归隐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表示:“少湮清欢数日”,...

多君岁寒意 裁作秋兴诗

  有追看本栏目昨天的古诗句“故人千万里 新蝉三两声 ”的话,都知道白居易在立秋之时向挚友元稹赋诗表达深厚情谊。为了感谢好友,元稹写作酬答诗,在入秋季节回敬好友白居易的情谊。

  元稹表达思念和感谢挚友白居易的名句就有“多君岁寒意,裁作秋兴诗”,出自他的作品《酬乐天》中 。全文如下:

  放鹤在深水,置鱼在高枝。

  升沉或异势,同谓非所宜。

  君为邑中吏,皎皎鸾凤姿。

  顾我何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骁山顶,宫树...

故人千万里 新蝉三两声

  立秋时分,大地有什么变化?从白居易的诗句“新蝉三两声”中,可窥一斑。  

  “新蝉三两声”出自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首两句为:

  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元九指的是元稹,是白居易的挚友,因为排行第九,故称“元九”。元稹因为弹劾权贵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而当时白居易任职翰林,居于长安。两人相隔千里,在立秋之日,白居易漫步长安曲江...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

  虽然暑热未消,但是立秋已到,是夏秋过渡的节气,显示秋天快将来临。古诗中,不乏以简单的文字形容立秋的天气。“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就是当中的名句。

  这两句出自杜牧《早秋客舍》的首两句,全文如下: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早秋客舍》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透过风吹落叶这一细微的自然现象,引出秋日的到来;颔联直接表达诗人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所承受的愁苦、孤...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此话出自清·周希陶编订的《增广贤文》,但并非原创,而是源自更早的民间谚语与文学作品。它是什么意思呢?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意是指,柳树枝条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经过精心培植,也难使其成活而开花;以此比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哪怕努力争取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能很好地完成。  

  这句俗语的核心意思是:刻意追求某事往往难以成功,而无心之举却可能意外收获...

自古无场外举人

  如果有人形容你为“自古无场外举人”,是称赞你有学识?还是别有所指呢?

  “自古无场外举人”这句话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范进中举》。文中述说范进与有钱人胡屠户女儿成亲,终日被丈人看低,心生考取功名的念头,心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此处的“场”指科举考场,“举人”则是通过乡试的功名。全句直译为:“从来没有不进考场就能...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大家可能听过,然而在疫情期间它一度成为成为话题,何解?

  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三国时期,汉丞相曹操,带兵到一个没有水喝的地方,口渴难行。曹操传令说:“前面有许多梅树,又甜又酸。”士兵听后流下口水,不再感口渴了。

  后来,大家便用“望梅止渴...

他朝君体也相同

   一个人一生无论是穷困潦倒,或是飞黄腾达,也必须面对死亡,因此可以用一句“他朝君体也相同”来概括。这也告诫在生者要珍惜生命,对任何事情都应放下执着。

   “他朝君体也相同”的上一句是“今夕吾躯归故土”。这对联正在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大门前悬挂着。

  据称,这话原出自查理曼大帝的老师写的拉丁文诗句,意思是人无法逃离死亡的现实,生命十分短暂,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日子,珍惜眼前人。

  自古以来,不少君王都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但最终没有人成功。在生死问题上,...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态度,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是一种客观、公正、持平的处世哲学。有学者认为,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种观念,后来又被孔子及其弟子发扬光大。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南宋理学家程颐曾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另一位理学家朱熹则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就是适度,不偏不倚之意。

   孔子也提及“过犹不及”之说。孔子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说:子张与子夏这两个弟子那个更贤能些...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意思是说,相比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房子(金窝银窝),还是自己的家最幸福;此处的“狗窝”是一种自谦之词。

  西方也有两句类似含义的话,其一是“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the best”,第二个是“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第一句的意思是所有的雀鸟只喜欢自己的巢穴;第二句的意思是不论东或西,自己的家是最好的。

  不过,笔者认为,相...

周星驰与何鑫淼

   多年前香港一套电视剧《他来自江湖》,艺人周星驰凭着他“无厘头”角色及精湛的演技而窜红;电视剧中他饰演一名的士司机,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何鑫淼,是什么意思呢?

  何鑫淼在剧中也多次跟对手介绍自己名字读法:三个金字:鑫,读阴(粤音),三个水字:淼,读渺(粤音)。剧中简单的称呼他为“金水”。

  鑫字表示多金兴旺的意思;淼则指水广阔无际的样子,有焱焱洪波一词。南朝梁沈约《法王寺碑》:“炎炎烈火,淼淼洪波”。“鑫淼”合起来也有发达昌盛、幸福美满之意,因此近年也多...

耳听三分虚 眼见未为真

  西方有句说话:Seeing is believing ,跟中方话语“眼见为实”意思相同,但大儒学家孔子却有“耳听三分虚,眼见未为真”的说法,究竟两种说法孰优孰劣? 

  孔子的说法与他跟弟子的一次经历相关联。话说孔子曾经与几名弟子困于陈、蔡之间,已经七天没有东西吃了。

  后来,弟子颜回从人家那里讨来一些大米煮饭。当米饭快熟时,孔子路过厨房,远远看见颜回竟用自己的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思考片刻,故意装作没有看见。 

  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说:“我梦到祖先了...

不成功便成仁

   电视剧中的人,遇到性命攸关的情况时经常说:“今次真是不成功便成仁了。”究竟“不成功”与“仁”有什么关系?

  “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是针对“干大事”的人来说的。凡做事便有风险,干大事的人要坚持不懈,过程中可能面对不少困难,甚至丢掉性命。然而,纵使不成功,却能成就仁义。

  这个“仁”是出自万世师表孔子所写的《论语》。在孔子心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简单来说,“仁”是“仁义”、“仁德”;深入...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