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3-29
现在中国有一些猪已经“买房”,而且入住“豪宅”。
湖北投入使用26层楼的养猪大楼,第一批3,700头猪已经住上电梯房,天气热可以享受冷气,天气太冷可以享受室内暖气,还能有热水洗澡;有自动喂食,更有消毒系统全天候保持空气清新。
不过,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如何养猪,而是这背后的思维,也就是由农业思维转变为工业思维,以及怎样利用新科技帮助传统养殖行业转型,走向智能、绿色的方向。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湖北养猪大楼 预计年产120万头猪
湖北的养猪大楼共有两栋,预计全部投入使用后,两栋每年就可以养出120万头猪。
120万头猪是什么概念?香港本地供应和从内地进口的活猪,加在一起每年总数是大约108万头;也就是说,靠这两栋大楼,就可以给香港供应全年的活猪。
对这些猪来讲,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其实更重要的是,将猪搬进多层工厦,给养猪的人也带来很多便利和好处。譬如透过智能科技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同时降低猪患病的风险,提高产量。
这样的养猪新方式,既大幅解决了用地难题,又节省人力,被认为可能成为养猪行业的新趋势。当然,也有评论指出,建设养猪大楼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
为何要重视粮食安全?
养猪与粮食安全有何关系呢?
其实,从广义上来讲,粮食不仅是指谷物,还包括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以及用这些原料做成的副食品等。
中国有14亿人口,而且还在增加,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产出食物的耕地、养猪场这些地方,面积是有限的。
况且,目前中国的畜牧业、农业等还是依赖传统的人力为主导,面对庞大的需求,生产效率整体来讲仍然有待提升。
以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而言,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在饱腹的同时更要兼顾营养,民众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回到根本问题上,粮食安全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中国粮食不能靠外国?
其实,生活在城市里,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吃的问题到餐厅或者超市、街市就可以轻易解决。但对一个国家而言,情况就没有这么简单,粮食从哪里来、供应是否稳定,都是执政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如果靠进口就容易受制于人,轻则买贵粮,影响经济,重则有钱也买不到粮,危及国家生存。
例如,之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加上全球贸易与地缘冲突加剧,不少国家都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可见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国家就提出要求,要确保“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所谓口粮,主要指的是大米和小麦,而谷物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了玉米,因为玉米主要用途还是做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于给人吃的占比还是较少。
“十四五”规划中的粮食安全目标
国家在针对2021到2025年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当中,第一次将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写进五年规划里,同时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设置了一个指标,就是不低于6.5亿吨。
为什么设置在这个数字?根据官方数据,考虑到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和工业用粮等因素,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的粮食消费将达到7.5亿吨左右。
因此,官方按照供需大体平衡、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要求将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设置为不低于6.5亿吨。
其实,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6.5亿吨)以上,口粮100%可以自给自足,谷物的自给率也在95%以上,已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不过,已经达标不代表可以放松,粮食生产其实还面临不少问题。
比如,粮食从哪来?答案是耕地。而中国处于高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正不断蚕食着耕地,要保证足够的耕地面积并不容易。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而出路之一就在科技。要保证粮食安全,除了要保证耕地面积,更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例如,有自带北斗卫星系统导航的播种机,可按照预先设置的路线全程自动播种。
粮食种出来之后,要如何更好地储存,保证不会坏?现在的智慧粮仓,可以透过大量探测器,24小时全天候检测温度、湿度等的变化,只要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实时控制智能控温、通风系统,这样就能保护他们不受虫霉的侵袭,降低储粮的损耗。
就像开头提到的养猪大楼一样,这些都是透过转换思维、利用科技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例子,其实类似的创新在畜牧业、农业、渔业都还有不少,这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