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6-07
1974年6月7日,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前期墓葬时,同时发现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失传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共有4,000多枚。
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中国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新成果。
竹简的出土证明了现有的《孙子兵法》源出孙武,但完成于孙膑,此兵法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出自一人的专著,解决了《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否真有其人的历史悬案。同时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出土,亦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钜著。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其作者孙膑传说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辅佐魏惠王,并做了将军,但他因嫉妒孙膑的才能在自己之上,而对他施以“膑刑”(即去掉膝盖骨的酷刑)加害,自此后人就叫他孙膑。受到陷害的孙膑最终逃到了齐国,后来得到齐威王的重用,而成为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军师,其后更设奇计大败魏军,射死了庞涓,可见孙膑是一位极具谋略的军事家。
《史记》最早明确记载了《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则把它与《吴孙子兵法》并列。据考证,《孙膑兵法》的散失大概是在唐代以前,因为《魏武帝注孙子》提到了“孙膑曰:兵恐不投之于死地也”,唐朝赵蕤《长短经》卷九也提到过“孙膑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孙膑曰:用骑有十利”一段,但自《隋书·经籍志》以后就再也不见《孙膑兵法》的记载了。
《孙膑兵法》竹简的发现,令这部失传已久的兵法钜著得以重见天日。经过整理后,此次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已可确定是属于《齐孙子》的15篇,当中包括《禽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而下编则还未能确定是否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