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5-29
端午节传统美食是粽子,原来古时不叫粽子,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角黍了。
粽子古称“角黍”,与其形状、材料及古代祭祀文化有关。
先秦至汉晋时期,粽子主要用黍米(黄米)制成,而非现代常用的糯米。
《说文解字》记载:“黍,禾属而黏者也”,是粽子的主要材料。
“角黍”的名字,早于西晋周处《风土记》已有记载:“仲夏端午,烹煮角黍”。
至于粽子为何是带角形?
古代粽子多包裹成牛角形或三角锥形,有说是与阴阳五行有关。
《荆楚岁时记》注:“以菰叶裹黏米,谓之角黍,取阴阳包裹未散之象”。菰叶(茭白叶)属阴,黍米属阳,角形包裹象征阴阳调和。
《风土记》注 :“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鸫 (音:东)’,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直到唐代糯米普及以后,“粽子”之名才渐渐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