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6/05/2022
适逢回归25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隆重面世。 这个类似方形大鼎的奇特建筑坐落在维港岸边,与周围的M+、戏曲中心相映成趣,成为香港的全新文化艺术地标。 它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背后又有什么设计理念?
香港故宫|三面中庭垂直递进 “上宽下窄”尽显中国风
香港故宫位于西九文化区核心位置,占地约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开放之后预计展出900多件珍贵文物。
这座建筑是对传统美学的全新演绎,据官方介绍,建筑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艺术”与“香港城市景观”3大元素。
整个建筑的主色调为米黄色,再配以深红及冷灰点缀,外墙使用大量清水混凝土倾斜结构,东面外墙夹角约70度,西面外墙夹角约80度,造型独特。
外形好像一个方形大鼎,展现出“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香港故宫的设计师严迅奇认为这种设计既能善用空间,亦可以展现出中国文化中的巧妙平衡感。
更值得称道的是,内部于地面、2楼及4楼分别建了3个不同面向的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可以饱览西九文化区、香港岛的天际线、以及大屿山的景致。 这个设计在空间上呼应和延续了北京故宫的最大特色——中轴线概念。 只不过北京故宫是中轴空间平面递进,香港故宫则是中庭空间垂直递进。
严迅奇曾经透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的中轴线路径是平面,香港的都市环境密集,土地资源宝贵,令我们不可以完全平面伸展轴线,我们有一个变化,把它立体化,不是平面走,而是向上走,一层层叠高。”
延伸阅读:先睹为快!香港故宫7月开幕 北京故宫借出900件珍贵文物
香港故宫|方形大鼎含蓄华丽 重新诠释故宫元素
除了内部布局,还有不少细节亦与北京故宫相互呼应。 例如香港故宫正门以朱红色“迎宾”,呼应北京故宫的“红墙”;大堂金色天花代表“黄瓦”,对应北京故宫屋顶的琉璃瓦;而入口广场的玻璃透光地台,则呼应了北京清水河的设计。
不过香港故宫项目负责人王勇表示,这并不是主张仿制北京故宫,而是透过这种手法让游人有不同的想像空间,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重新诠释故宫的元素。
有人认为整座建筑的构思偏向低调、克制。 严迅奇亦表示认同:“它不会很‘出位’,不会很夸张,希望出来有一种含蓄的华丽,很雍容、很安详的体态,同时又要适合这场所的环境,利用周围景观,亦要迁就场地的高低及朝向。”
香港故宫|科技辅助建设 保护文物 提升观赏体验
造型独特之余,香港故宫对施工工艺要求甚高,建设过程中运用了不少高新科技。
建设方采用了全新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方案类比、进度计划、施工检验等环节,都采用BIM模型出图。 建筑外墙铝板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插件4,000多件带孔铝板,每件设计各不相同,BIM技术可以辅助生成每个构件的加工图纸,提高出图和生产效率,避免误差造成返工,亦方便维修保养。
施工团队还将馆内空调温度的精度控制在±2°C,湿度控制精度控制在±5%相对湿度,保障文物与展品都能在最适宜的恒温恒湿环境中保存。
而为了预防火灾等突发情况,馆内安装各类高难度的消防系统,加之风管排布、噪音控制等技术,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和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