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雄:启功韵语作品 尝试为中国诗词发展寻出路

编辑︰黄皓颐

  启功先生曾论及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说“陶渊明的诗表面平淡,其实有许多愤懑与不平”。又说“嘻笑之怒,甚于裂骴;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更是陶渊明诗的写照。他愈是写得平淡,内容也就表现得愈深”。我对启先生的诗词韵语,如同他之评论陶渊明,有点夫子自道。

陈万雄:启功关注新文学变迁 欣赏雅俗共赏新诗创作

陈万雄表示,启功自小受过传统诗词的严格训练,娴熟诗词格律,能够写出具水平的诗词。他对于启功写韵语作品,认为绝不是游戏之作,而是为中国诗词发展寻找出路的新尝试。(网上图片)

  另外值得注意的,启老这些名之为韵语的作品,我认为其用心是在为中国诗词发展找出路的一种尝试作品,不全在游戏。

  启先生自幼受过传统诗词的严格训练,娴熟诗词格律,所以他能写出有水平的传统诗词。我所以说他用力写韵语在于为中国诗词文学找出路的尝试,是有根据的。他对中国诗词文学的发展史及历代的诗词递嬗及其时代特色,多有创意,对传统诗词韵律的研究,功力深厚,深谙中国诗词随时而变革的道理。

  他在〈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一文,极欣赏具“民族的、民间的、“雅俗共赏’的新体诗作”。但他又认同论者所说“现在的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光洋,否则我才不看。此说是否真实,且不管它。我个人是十分赞成这种看法的。”他对五四新文学迁变之由来也很关注。

  延伸阅读:陈万雄:启功作品岂仅为了游戏

  他孜孜探究诗之为诗之特性。他称赞“白居易用自己的语言写诗,这是很难做到的。白居易的这一特点在他是举重若轻。现在有人称老舍是语言大师,我认为不恰当。他专门找北京土话说,局限了传播范围。白居易既是书面语,又是为大众所了解的口语,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又论说:“人曰韩愈复古,其实并非如此。他所用的,不过是和生活十分接近的语言罢了。用这种语言表现具体的生活现实,则更感人,也更成功”。他视唐代古文运动,不如说是唐代书面语运动。

  他对五四提倡新诗,有所论述,征引诗歌的发展历史、人们欣赏诗歌的心理角度等,去说明诗歌之为诗歌之特性。最后他说“为什么在五四以后新体诗歌到现在还不如旧体诗歌?旧体诗歌照旧有人作,作的质量怎样,艺术性怎样,内容表达得怎样,那是另一个问题。单就说诗歌的形式,旧体诗已经形成了一套的格式,而新体诗的格式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大家用着很自然的、方便的、人人都能吟诵的,出口就是新诗的,我们目前还没有见到。”我认为他的韵语作品,是他对中国诗歌发展找出路的回应,是对中国诗歌变革不能离开平仄和音韵的主张的实验。

陈万雄:启功韵语作品平易抒情、新鲜立诚又通俗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陈独秀在其著名的〈文学革命论〉“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经90年的试验,新诗远未达成陈氏倡导文学的三大宗旨。反而启先生的韵语作品,无处不在表现“平易抒情的”、“新鲜立诚的”和“明了通俗的”三大宏旨。

  由启先生讲中国文学,关注时代的转变,一代一代文学的特征,也多次论述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称引胡适的说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启先生的韵作不是无的放矢的,也不完全是游戏之作,其用心是对中国诗歌新路向的一些尝试。

  延伸阅读:陈万雄悼念忘年之交──书画家启功先生

陈万雄:启功无惧作品被批评 坦率直言择善固执

陈万雄和启功相识逾20年,认为对方为文说话都诙谐和蔼中蕴藏深刻,书法作品“雅俗共赏”,待人接物真诚恳切,更对启功身上体会到“道不远人”。(图片来源:《读人与读世》)

  在继《启功韵语》而出版的《启功絮语》自序中说及,他写这些作品虽惹来他的朋友的不少批评,他依然说“但这册中的风格较前册每下愈况,像〈赌赢歌〉等,实与〈数来宝〉同调,比起从前用俚语入诗词,其俗更加数倍。如续前题,宜是自首其怙恶不悛,何以对那些率直的朋友呢?”最后他再为赞曰“用韵率通词曲,隶事懒究根源。但求我口顺适,请谅尊听絮烦!”直是择善而固执,因另有文学上的图谋故。

  认识启先生逾20年,他去世后,三年来对他的怀念有增无减,怀念也一直在揣摩他一生道德文章的特性所在。就今日认识所得,个人认为启功先生的思想学问,不在高深而在于深切;他为文说话少作豪情壮语,诙谐和蔼中蕴藏深刻。他的为人不在于伟大壮烈,而在于真切。他行谊的动人感人,在于他的日常行止。

  “道”并非遥不可及,“道”并不是深不可测,“道不远人”,这是我在启先生身上的体会。甚至他声名最著的书法,“雅俗共赏”是他最大的成就和特色,同样表现了“道不远人”的品质和特性。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沈从文鼓吹“古为今用” 大众加深认识中华文化艺术

  最后要说的,启先生虽读过新式学堂,学过一些外语和新学,但启先生基本上是传统学问道德薰陶出来的理想人格的当代的表表者。传统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在诸多令我尊敬的长者身上的真实体现,比照当前中国社会价值,游离浪荡,无所归心的状况,启人深思。(二之二)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

陈万雄忆丝路之旅 难忘青海湖原野风光

陈万雄踏足草原寻历史足迹 圆少年梦想

陈万雄:启功作品岂仅为了游戏

陈万雄忆启功研究学问 敢于力排众议提出己见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