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看工业生产过剩 引发70年代产业转移潮

编辑︰黄皓颐

  在中国纳入全球化过程中,为何会遭遇到全球化危机,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或紧缩这些典型的经济危机现象?为了把故事讲得完整一些,我把时间拉到1970、80年代,当时中国进入大转型。

温铁军看二战后再工业化 全球陷生产过剩触发社会风暴

二战后,全球进入再工业化,快速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最终演化成工业生产过剩,因此引发各国出现经济危机。最早爆发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出现剧烈的社会运动,其中法国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Mai 68)事件,很多学生和工人都走上街头示威,甚至发生街头暴力。(图片来源:Getty)

  二次大战后,特别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个双寡头的地缘政治分割控制。这个过程,同时是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向各自的地缘控制的势力范围,转移了他们的工业体系。于是,世界进入了一个战后再工业化过程,维时大概20年。

  当时的情况,就好像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现生产过剩,由1917年至1929年,也是不到20年。

  同一道理,在1945年二战结束,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1950年苏联向中国转移重工业、设备制造业。这些过程导致客观结果,就是战后再工业化,非常快速形成了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最终演化成战后的工业生产过剩。

  在工业生产过剩情况下,当然会出现经济危机,而这个经济危机最早发生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非常剧烈的社会反抗。法国在1960年代爆发过红5月的街头暴力革命,日本爆发了赤军,也是发展城市游击战。还有是意大利有红色旅,美国有黑豹党。

  当时在中国,毛泽东思想占据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思想流派,他也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当时是1960年代的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所以当时中国还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

  但全世界在1960年代是动荡的,这情况在西方主要跟战后的生产过剩有一定关系,当然也跟东方形成的革命思想有一定关系。

  延伸阅读:温铁军看中国卷入新冷战 源于美国难忍人民币结算的挑战

   接着导致西方把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描述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直接对抗的矛盾”,伴随着劳动密集型的一般生产、一般制造业向外转移。

  在日本的产业转移,导致了亚洲的四小龙、四小虎。欧洲的产业转移,导致美洲的相对集中体制的国家形成一般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亚洲转移的主要是军人政权国家或者集权体制国家。在拉丁美洲,也转移到军事政变所形成的军人政权国家。这个过程在70年代普遍发生。

  这些都是符合产业转移资本与劳动之间直接对抗性冲突。如何让对抗性矛盾冲突能够被压得住?只有这种体制才压得住。所以在那个年代,西方的产业转移尽管在西方形成自由、民主、人权、福利社会等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但在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只有利用这些国家的集权政治,才能够转移西方这些劳动密集产业。

温铁军看尼克逊访华 解除中国禁运启动产业转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逊(前排左二)访华,解除了美国对中国的一般产品禁运,也象征西方产业开始将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亦是当时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图片来源:AP)

  至于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西方产业转移?正正是1972年尼克逊访华之前。1971年,开始安排中苏对话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访中国,带了一个大礼,就是解除对华的禁运,但不包括军事、技术等等,而主要是一般产品的生产,这些可以对中国转移了。这恰恰符合西方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趋势。

  1970年代,尼克逊访华解除了一般商品、一般生产对中国的封锁,这些封锁是由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形成的,一直延续至1972年才开始解除。

  1973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制定“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和技术,来改造中国从1950年起接受苏联的工业模式。当年苏联向中国转移的是重工业、装备工业、设备制造业,而且这些是服务于军工生产的,但是缺乏轻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等很多方面。

  延伸阅读:温铁军:美国金融危机扩大 中国预早做好防控准备

  于是,正好借着1970年代西方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中国开始了开放。(八之一)

  (转载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温铁军看中国接收西方产业转移的代价 1979年财赤近200亿

温铁军看中国70年代引进西方设备 财赤100亿迫停生产投资

温铁军看中国卷入新冷战 源于美国难忍人民币结算的挑战

温铁军看新冷战 币缘战略的对抗

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