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戏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每个人都希望能品学兼优,要达到这境地,必须勤奋和思考,对学业和品行嬉戏与随便,就会流于失败。语出自韩愈《进学解》。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却可在嬉笑玩耍中荒废,事情由于反覆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便而不经思虑。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墙上凿个小洞,把邻居家的灯火借来读书。最后,他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另一个故事则是源自三国时代。话说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他亦由一个粗人,慢慢蜕变为有勇有谋之士。鲁肃之后见他,也指他并非以往的“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

相关标签

东施效颦

      形容别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丑,会说“东施效颦”,究竟这句成语出自何处?

      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颦”指皱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传,西施是春秋时期越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首领能够成功,背后要付出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表达诗人对于残酷战争的批判和厌恶。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其一》,其中一句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能够传颂后世,原因是历代君王或领袖能够史上留名,背后往往有莫大的代价和牺牲。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可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

  祟祯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自称“闯将”,手下部队数...

鹣鲽情深

   一对夫妇深爱对方,可以用“鹣鲽情深”来形容。鹣(粤语读音:兼)和鲽(粤语读音:碟)原来是很特别的鸟类和鱼类,分别是比翼鸟和比目鱼。

   中国古辞典《尔雅》记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这种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须联合起来才能飞行。

   至于比目鱼,《尔雅》也有记载:“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鳞四‧比目鱼》中说:“鱼各一目,相并行而行”,两...

三矢之训

  “一支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孤掌莫持依,团结方可干大事。”这是一首儿歌开首几句,说的就是团结是力量,原来这首歌的典故来自成语“三矢之训”。

  日本战国时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儿子。他本打算把继承权让给大儿子,但大儿子反对父亲隐居。大儿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两个弟弟。毛利元就担心自己死后兄弟三人不团结,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训”来教导他们。

  毛利元就先交给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轻易把箭折断了,之后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们折断,但没有人...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中国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见识狭小,目光短浅,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晓。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冲听了,便拜道:有眼不识泰山,愿求大名。”

  “有眼不识泰山”此话还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手艺巧夺天工。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时候。...

搏红颜一笑

  男方极爱女方(红颜),希望令她开心,于是想尽办法、不惜代价逗对方一笑,让她感觉幸福。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有君王却因搏红颜一笑而祸国。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幽王甚为喜欢,立为妃。翌年,褒姒生下儿子,幽王对她更宠爱有加,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为太子。

  然而,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上养父被原太子所杀,心中郁结,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下令重赏,谁能令...

朝三暮四

  朝指早上;暮指晚上,“朝三暮四”指早上跟晚上都不一样,比喻做人或者做事反覆无常,经常变更,即使是早上和晚上都已经大不同。

  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宋国狙公养了很多猴子,并且能和猴子交流。为了能供应猴子食物,狙公甚至减少家庭的费用。但后来因为花费太大,他就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他为此和猴子们商量:“以后给你们每一只猴子的橡实,改成早上三颗,...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比喻只要兄弟一条心,便能发挥很大的力量。这句话很早已经出现?

  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两个人有着共同目标,同心而行,向着相同方向进发,其好处之多,甚至可以将坚硬无比的黄金折断;同样地,心意相通时所说的话,就好像“嗅”到兰花一样,芳香扑鼻,清新宜人。“臭”与“嗅”二字相通。

  后来的应用中,“二人同心”也用作...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中国部分地方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生男孩可以延续家族香火。但古时也有诗句提出“生女”比“生男”更好,究竟出自哪首诗?

  这句话出自杜甫名作《兵车行》。开首两句耳熟能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描述那时代男子被召参战,父母妻子送别时的哀痛之情。

  最后一部分,写道: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毗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

飓风赋

  为了应对超级台风“桦加沙”,各方严阵以待。古人飓风来临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苏轼《飓风赋》写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

  大意是:客人敲门指着天上云彩说,海面上空的云雾之气非常凶恶,既不是预示凶象云气(非祲),也不是预示祥瑞云气(非祥)。颜色浅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红色的云彩夹...

飓风赋

  为了应对超级台风“桦加沙”,各方严阵以待。古人飓风来临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苏轼《飓风赋》写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

  大意是:客人敲门指着天上云彩说,海面上空的云雾之气非常凶恶,既不是预示凶象云气(非祲),也不是预示祥瑞云气(非祥)。颜色浅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红色的云彩夹...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立秋后第四节气。秋分的“分”有特别意思,那是什么呢?

  秋分,“分”即为“半”。根据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秋季而言,这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来。

  《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间等长,即一半时间白天,一半时间黑夜。

  这天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气仍然炎热,但在有的地方,农历八月天气已明显转凉,秋风还很大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秋风肆虐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细致。

  诗句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居住。农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来的狂风,就像一个正在发怒咆哮的巨人,卷走了...

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

  独自一个人埋头苦干,还是大伙儿一起学习比较好?古时已有答案。究竟是什么呢?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古代学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没有经过同学和朋友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会落得孤单,见闻不多,思想也会变得狭隘。

  不过,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为“燕朋逆其师”,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而“燕辟废其学...

学学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个字因为不同词性而有不同的解释,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学学半”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了。

  “学学半”出自《礼记˙学记》,当中写到,《兑命》曰:“学学半。”

  如何理解呢?

  “学学半”,第一个“学”字同“斆(粤音同‘校’)”字,是动词,意为教导;第二个“学”则为名词,指学习。

  加起来意思就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导别人的同时,又是在学习,用“教程相长”来形容就贴切不过了。

  

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常听到学生不喜欢学习,原来古时学生都一样,“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便可见一斑,这句话出处何在?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为什么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呢?

  《礼记·学记》有这样的见解:“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你听过“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吗?这句话是何意思呢?

  古籍《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程为师的道理。当中,“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便是学习的基础方法。意思是: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基础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

  这说明古人学习时重视基本功,有了基础便有进步的机会。

  这句话还有前后文:“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要做到品学兼优,必须勤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何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  

  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

杯水车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样的情景?

   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处时代的“仁者”,行仁义之事并未尽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扑救一车点燃的柴火一样,当然无法救熄,却因此认为水不能熄灭火、仁...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毫和厘,都是长度的小单位,十毫为一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出处何在?

  此语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很多专业的工作都要求精准计算,若然出错,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测量师、建筑师的工作,计算上出现...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句话可谓街知巷闻。在电视剧中,常见有烦脑的人在酒吧买醉时说出这句话。究竟谁卖醉,谁发愁?

  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年少时即以才学闻名,尤其擅长诗赋文章。成年后,因屡次批评时政,得罪权贵,连续考试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称。这段经历对他打击极大,也促使他后期形成讽刺与豁达并存的风格。

  从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擅长帮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污浊之地,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新学年,长辈们为了训勉下一代,会说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处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出自《礼记.学记》,就是体验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写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材。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背后有一个故事值得一看。从前,楚国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琢磨过的玉石,将之呈给当时的楚厉王。然...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时有一描写白露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什么深意呢?

  白露,标志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候,清晨时分露水增多,凝结成一层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历代文人墨客常借“白露”之景抒发思乡、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凉河边的景象:...

何谓“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及大学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一年视离经辨志”,完成第一年学业,老师会评估学生能否断读经文句读(离经),并辨明他的学习志向和态度(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开学了,长辈都会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教导年青人,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不过,光阴为什么以「寸」作单位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最早见于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以「寸」作为单位呢?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标明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

现代开笔礼——击鼓明志

  近年,内地一些学校于开学时会仿古时举行开笔礼,仪式当中有一项名为“击鼓明志”,那是什么呢?

  “鼓”,在古代官学不是乐器,而是发布号令、规范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鼓”是击鼓,“箧”是书箱。意思是:古时大学开学时,官吏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学生打开书箱,出示经书,以示恭敬和谦逊地对待学业...

现代开笔礼——朱砂开智

  新学年开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进步。古时,学生在开学时有“朱砂开智”的仪式,那是怎样的呢?

  “朱砂开智”是入学时,启蒙老师用红色的朱砂在学童头正中点一颗红痣,寓意为开启智慧,又称为“开天眼”、“朱砂启智”。

  这个仪式是后人从古时开笔礼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开笔礼”相传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仪式,又称为“破蒙”。

  根据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资料显示,在古代,开笔礼主要由...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