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6/08/2022
香港新界曾经被满清政府“租借”给英国,成为英国租界地。原来广州有个地方都曾有相似命运。在广州白鹅潭北岸,曾有一片小沙洲,后来被填筑成为一个小岛,就是今天的沙面岛。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武力,于1861年9月与英、法两国签订《沙面租借条约》,沙面沦为英、法租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于1943年放弃租界管理权,沙面逐渐回到中国的管辖之下。
这个人工建成的小岛上,到底有多少历史故事?又为什么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以下一一细看。
公民科考察|广州沙面 宋朝已是重要对外通商口岸
广州沙面岛,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面积仅0.3平方公里的椭圆小岛,大约只有香港长洲的十分之一。最初,这里并非一座岛,而是一片珠江冲积形成的沙洲,叫作拾翠洲,从宋朝开始已是广州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令这里成为了列国争占的宝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即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广州民众多次对外国人聚集的商馆区纵火焚烧,以作抵抗。
1858年11月,英、法借口要恢复被焚烧的十三行商馆,由英国人柏克选定沙面,强行迁走中国居民,拆炮台,架东西二桥出入。1861年9月3日英法与中国签定为期99年的《沙面租借条约》,沙面正式被英法占领成为租界。
公民科考察|82年的英法租界 广州沙面建150座欧式建筑
广州沙面沦为英、法租界时,正值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间,这个时候是西方建筑思潮非常活跃的时期。
在长达82年的“租借”时间里,英、法两国在广州沙面兴建了超过150座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有香港人熟悉的汇丰银行、太古洋行、广昌号,也有教堂、领事馆等等,既有雄伟稳重的新古典派、流畅简约的新巴洛克式、浪漫的仿哥德式、创新的现代主义、殖民地券廊式,也有中西融合的风格,令到这里成为了欧陆建筑“大观园”,给今天的广州留下了最具异国风情的欧洲建筑群。
公民科考察|广州沙面的9家银行 曾控制外币市场助外资来华
银行和领事馆,堪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在小小的广州沙面岛上,曾有分属于5个国家的共9家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大英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中法实业银行等。他们除了正常的银行业务外,亦控制外币市场,进行大量黄金、白银、港币的兑换,是当年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
香港人熟悉的汇丰银行,于1865年3月在香港创立,同年在上海、广州沙面等地开设分行。位于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大楼,楼高4层,两层外墙建有立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与西方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类近,如今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民科考察|14国于广州沙面设领事馆 恍如联合国特色建筑群
银行多之外, 当年有14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40多家洋行、粤海关会所、广州具乐部及教堂。
在沙面大街2号至6号的红楼,是原海关洋员及华员的具乐部,楼高3层,由红砖砌筑而成,南北两面均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公民科考察|太古怡和4大轮船公司进驻 广州沙面成重要通商口
当年沙面洋行中,大型的轮船公司有4家,分别是外商太古、怡和、日清以及华南招商局,其中以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规模最大。太古洋行旧址就在沙南街48号,第一、二层属券廊式,有浓厚的早期“殖民式”建筑色彩。
沙面有两座大教堂,分别为法式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和英式的基督教沙面堂。位于沙面大街14号的是属于法式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入口处是典型的仿哥德式建筑;位于沙面南街60号的基督教沙面堂,则是仿古罗马式。到今天,很多旧时建筑都不再发挥昔日的功能;唯两个教堂仍然正常运作,每逢周日都有崇拜聚会。
公民科考察|沙面古老松树特多 占广州古树过半
独特的建筑之外,广州沙面岛上古树成荫,主要有樟树和细叶榕。广州市政府于1985年和1995年两次公布的古树名目中,沙面占了一半。沙面最老的古树树龄已达到300年以上,1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有154棵,180年树龄以上有44棵,这些古树见证了广州沙面的历史沧桑。
建筑和古树,见证了沙面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令这个小岛拥有“小欧洲”和“露天博物馆”的称号。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在这里凝固,又被活化,令这些建筑成为今人了解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