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雄:读边塞诗游长城边关 丰富感受游兴大增

编辑︰黄皓颐

  每探游一个地方,我习惯先读读与这个地区有关的历史,翻阅一下有关该地区的一些历代诗文。历史著作,是后人搜罗资料经研究的撰述;历代诗文,则属时人当下的所感所想。历史,可增长知识;诗文,可丰富感受,都是为了增添游兴。有了一番学习的准备,到了游地,眼前见景是景,心中有景是景,游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游兴盎然。

陈万雄:以诗证史有助历史研究发展

陈万雄赞赏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开创了“以诗证史”,在历史研究上,每每有新解读。(网上图片)

  中国文学上,所以有“边塞诗”这种特有的文体,与秦、汉始建的“万里长城”,息息相关。长城内外险要地,都置有边塞。边塞的历史,是认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边塞诗中,地名特别多,而且大都是长城内外的重要关塞。虽然不完全是一时一地的实指,却实实在在的是历史上存在过,甚至沿用至今。

  以前读边塞诗,大多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只着意于诗词的宏旨、写作的技巧,不大深究诗词中的地名。或许只记住地名,不求甚解。几十年来,走过了中国北方边塞地区,重读这些诗词,在文学、在历史上,理解就深刻得多了,因为,文学和历史的理解,都离不开时空。

  延伸阅读:陈万雄看秦始皇建万里长城  抵御外族匈奴屡屡入侵

  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开创了历史研究的“以诗证史”,寻幽探赜。在历史研究上,屡得新解,得以超迈前人。同时,于诗的解悟,于历史的认识,都能赋予新的理解。历史地理学大家严耕望教授,亦善于利用唐诗中大量出现的地名,寻撦推敲,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创获甚大。

  举一个例子以见其余。他曾以杜甫一首《杜工部和严武军城早秋诗笺证》,通过诗文,考证了其时驻城的存废,发掘出唐朝玄宗时期,大唐与吐蕃争持于西南的一段隐没已久的历史。在历史研究上,在文学的理解上,都发千年之覆,得到正解。

  山阴下,河套间的土默川平原,常常是南北相持的中心历史舞台。不过,历代当南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场不期然地向东西防线蔓延,烽火万里。 “烽火万里”这句用语,不是添造出来的,是长城南北出现战争时的真实描写。

陈万雄看边塞诗 诉说长城烽火万里

从古至今都有不少有关长城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历史中烽火万里的长城战线紧张气氛。(图片来源:Getty)

  唐朝祖咏《望蓟门》,说:“三边曙色动危旌,……海畔云山拥蓟城。”只两句,就描绘出漫长的长城战线、风云密布的战争气氛。“三边”,是指幽、并、凉三个州郡,分别指今日的北京、山西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幽、并二州郡,位于长城正北,二千年来,都是万里长城最核心的边塞重地。鲍照有《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指的是敌人侵扰首都咸阳,牵动了远驻燕(北京附近)、广武(山西代县西)的军队出兵去救朔方。朔方郡位处咸阳和长安的正北,是首都前哨边郡。

  另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单于猎火照狼山。 ”诗是说到东北边疆有战事,随之战火,东向燃烧到了榆关(山海关,河北昌黎县)和碣石(河北昌黎县),西向再漫燃远至狼山(即狼居胥山、内蒙自治区)。这就是“烽火万里”的实情。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丝路之旅 难忘青海湖原野风光

  历代边塞诗内常出现的地名,记住了它们的地名和方位,去读边塞诗,脑海中自另有图像。谙熟了中国历代诗词,游览中国大地,会游兴大增。旅行,就是追求游兴!(四之四)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成吉思汗原乡纪游──另一种文明的体验》,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

陈万雄忆呼和浩特盛乐城旅程 寻找拓跋鲜卑千年遗迹

陈万雄看拓跋鲜卑的历史旅程 游牧民族再闯农业文明新天地

陈万雄看秦始皇建万里长城 抵御外族匈奴屡屡入侵

陈万雄看中国修筑长城 反映自保非侵略的国防观念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