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回顾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 中国度过70年代债务危机

编辑︰黄皓颐

  农村往后发展了10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种兼业搞工业的劳动力达9,600多万,接近1亿人。到了90年代初,更增至1亿2千万人。

温铁军看逾亿农民投入工业 城镇企业占工业增加值一半

历年间,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情况下,不少人都愿意投身农村工业中,甚至农村妇女都加入工厂的生产线工作。图摄于2019年湖南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的金马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班接受过工厂技能培训的农村妇女,正在进行加工生产鞋面的工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个年代,在8亿农民中,约有1亿人转移了,但不造成交通压力和社会负担。

  农民每天早起在家门口做一点农务工作,然后8点钟骑单车去工厂上班,下午5点钟下班后回家,还能够做两小时农务工作。那时候,多业态在农村地区被自然整合。

  为什么农村工业化发展这么快?在苏州南部和浙江北部,有很多集体经济还是计工分的。

  你进工厂上班,不一定拿到比农业劳动力高很多倍的工资,因为在大田劳动非常辛劳,要受着恶毒太阳的暴晒,又突然下大雨可能令人生病,因此农业劳动辛苦程度比在厂房上班的人更甚,后者在有瓦遮头的地方工作,或者还能开着风扇,因此,论工作的艰苦程度,做农业劳动力的人能够拿到高工分,而进入工厂的人反而拿低工分。

  于是,工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被集体占有。因为集体用本村的地、各种原材料、劳动力都不用钱,在所有这些条件下,导致农村原始资本静悄悄的累积,而不会像马克思(Karl Marx)所说的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压榨。

  短短10多年间,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占了整个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

  因此,中国度过了1970年代债务危机,跟其他发展中国家走了不一样的路。它是一个客观过程,过程中导致大量农民形成半农半工的就业。它极大的节约了劳动力必须到城里的转移成本,而这些转移成本就转化成为中国的改革红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中国走出危机的现象。

  总结80年代的时候,当年很少文件承认这是党领导下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80年代农村3大创造 城镇企业成功带动城市工业

温铁军忆农村工业城镇化增长快 抢基建原材料冲击城市经济秩序

自1970、80年起,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工业的重要部分。一直至今,高质量的城乡建设,跟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持续追求的目标。图为2021年江苏华西村街道的宣传标语。(图片来源:Getty )

   原来我们的工业计划只是在城市,大量的资金分配、原材物料等等都是分给城里的。当突然出现了一个能够占到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的农村工业,它的原材物料、资金、市场怎么办?它极大的冲击了原有在城市形成的一套体制。

  当农民搞加工业,原材物料就紧张了。农村发展城镇化,就有10倍的增长,基建、三材、水泥、玻璃、钢材等等也就紧张了,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秩序。这也是个客观情况,我们是要承认的。

  延伸阅读:温铁军回顾1980年代农村改革 跟财政赤字息息相关

  更何况,农民拿不到原材物料时,怎么办?只好尝试送礼。从那时候开始,这些事情开始受到批评。然后,慢慢地变成了请客吃饭,再进一步是那些低端第三产业(例如食堂的服务业)就发展起来了。

  当时我们有个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替农民、乡镇企业说话。后来经过谈判后,每年会特定给农村资金。(八之六)

  (转载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温铁军看中国度过经济危机 揭示应对全球大变局的方向

温铁军忆70年代知青回城 爆发严重就业问题

温铁军回顾80年代农村3大创造 城镇企业成功带动城市工业

温铁军回顾1980年代农村改革 跟财政赤字息息相关

相关标签

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温铁军:为什么以中国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