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刚论中国文化独有的“天下”观

编辑︰黄皓颐

  “天下”这两个字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词汇。《礼运‧大同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知识份子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一般老百姓都希望“天下太平”。

张信刚:郑和下西洋扩阔中国“天下”观

  中国位处欧亚大陆的东端。由于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历史上与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希腊、罗马,甚至印度等古文明的接触都比较少 。因此中国人所谓的“天下”,一直到近世,大都只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东亚地区。

  尽管如此,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晋朝的法显与唐朝的玄奘各自从中亚及印度带回来大量的地理知识、货物品种与宗教思想。这些中亚与印度的文明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天下”一词也因之增加了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新内涵。

  延伸阅读:张信刚:不以偏概全

  1405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南中国海、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各重要口岸。这七次航行使中国人对“天下” 的认识又增加了许多,不过,在这扩大了的“天下”观中,仍然没有包括位处欧亚大陆西端正在进行变革的西欧。

  大约一百年之后,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以完全不同的动机开始了他们的探险航行。其结果是欧洲人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欧洲人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支配了全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观也因而逐渐成为全世界的“标准”文化观。再过三百多年,即1840年,中华帝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远悬大西洋中的岛国英吉利。这一耻辱令中国朝野上下对“天下”二字有了大不同于过去的理解。60年后,即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国濒临亡国边缘。

这张世界地图被指是由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编辑的。从15世纪初开始,他七次“下西洋”。28年中,郑和的旅程约50,000多公里,到访过包括现时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所在,古称马六甲等在内30多个国家。(图片来源:Getty)

张信刚:中国知识份子看“天下” 忽略中华文化

  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最怕的是亡国灭种;中国知识份子一心探讨的是如何救亡图存。其中许多人失去了自尊与自信。他们有人怕不学洋人就亡于西方,也有人怕学了洋人就会失去自我,所以他们的思想争论一般都不超过“全盘西化”或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格局。

  延伸阅读:张信刚教授分享:文明的激荡—历史观点与未来展望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份子,许多人都接受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在他们心中,“天下”似乎并不包括为欧洲文艺复兴直接提供滋养的阿拉伯世界,也不包括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印度与中亚。直到今天,当许多人说到“国际化”时,他们仍经常忘记我们中国自己,以及俄罗斯、印度和土耳其等国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想到的“国际”大约只是美、英、加、澳等英语国家,或者再加上西欧诸国及日本而已。(二之一)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张信刚《从活字版到万维网》,标题经编辑整理)

张信刚赞扬 坚守岗位的乌鲁木齐老学者

张信刚看丝路北枢纽——吐鲁番的文化融合

张信刚:去新疆 童年梦想成真

张信刚论中国文化 传扬天下大同理想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