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刚赞扬 坚守岗位的乌鲁木齐老学者

编辑︰黄皓颐

   乌鲁木齐是蒙古文“美丽的草原”的意思;它在唐朝时称作“轮台”,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叫“迪化”。乌鲁木齐之北适于游牧而不宜于农耕,因此它的居民时有变更。唐代以乌鲁木齐为北庭都护府,控制唐代西域的北方疆土。

九访乌鲁木齐 见证经济开放后改变 

位于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广场,有不少售卖新疆工艺纪念品的摊挡,每当旅游旺季时,都会挤满购物的游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的30年间我到过乌鲁木齐九次。1987 年之后,每次都能看到乌鲁木齐的变化。乌鲁木齐的进步不只表现在新飞机场、高楼大厦和五星酒店,它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维吾尔族人口集中的二道桥附近。

  第一次去的时候,二道桥附近有很多卖羊肉串的摊贩,大巴扎里卖的多是尼龙衬衫、胶鞋之类的生活用品。后来二道桥附近有了大剧院和歌舞厅;大巴扎改建成了“新疆国际大巴扎”。2011年夏天,我在二道桥大剧院的餐厅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在解放南路还见到一家很现代的土耳其产品专卖店和一家亲努尔苏丹品牌服装店。

  延伸阅读:张信刚看丝路北枢纽——吐鲁番的文化融合

  从这些变化我深切体会到,经济开放和社会宽容是建设新疆的最佳方针。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新疆自1884年建省之后,在整体发展的潮流中,也颇有过一些风浪。

 好友乌鲁木齐埋首语文研究 80岁为维吾尔族写书

张信刚表示好友陈宗振教授曾与其他学者合作,推出以拉丁字母标写现代维吾尔文的文字,又以80多岁高龄写成逾70万字的《维吾尔文史研究》。图为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艺人表演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风浪中,有一位坚守岗位、潜心学问的学者是我的好朋友——2018年初离世的突厥语文专家陈宗振教授。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学习维吾尔文,后来到乌鲁木齐从事维吾尔文及其他突厥语文的研究。他和其他学者们花了多年心血,推出一套以拉丁字母标写现代维吾尔文的文字,类似于近100年来的土耳其文和当代的阿塞拜疆文、土库曼文和乌兹别克文。

  文字改革的工作因为文革而出现过反覆:这套拉丁标音新文字曾被自治区认可,并在小学里使用了好几年,但后来政府又放弃它而恢复以阿拉伯字母标音的维吾尔文。

  延伸阅读:张信刚教授分享:文明的激荡─—历史观点与未来展望

  因为文革的变动,陈先生本人有几年在南疆一个县里担任汉语及维语翻译。由于他有这段历练,维族知识份子莫不称赞他的维吾尔文说得流畅、精准、地道。

  但他的学术成就并不在翻译学,而是突厥语族各个不同语文的历史演变和横向比较。他曾经发表很多著作,并且在80多岁的年纪,出版了一部70余万字、厚达600页的《维吾尔文史研究》。陈老先生全家在新疆生活多年,为新疆做出了贡献;他的品德与学问将流芳千古!(八之三)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张信刚《文明的地图》,标题经编辑整理)

张信刚和田初尝缸子肉 见证新旧文化 

张信刚雕像下听琵琶曲 佛教艺术胜地库车 

张信刚看丝路北枢纽——吐鲁番的文化融合

张信刚:去新疆 童年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