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02/2024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除了亭台楼阁,寺、庙、祠、观、庵等建筑也十分常见,究竟这些地方的作用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别?
寺,原本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机构,最早于北齐开始设立,直至清朝,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大理寺”,便是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
隋唐以后,以“寺”命名的官署数量愈来愈少,而“寺”一字在梵语中也有僧侣居所的意思,朝代更迭,逐渐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佛教建筑专用词。
庙,一般指的是古代供奉及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曾提到,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凡有官爵的家族,都可按制度兴建“家庙”,而“太庙”指的就是皇帝的祖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谏文人武士的场所,如观音庙、孔子庙、岳飞庙等。
祠,和庙的功能有些相似,是为了纪念祖先和伟人而修建的处所,俗称“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观,在古代的作用是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台”,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后来“观”也成为了道教建筑的统称。
庵,是古代的一种圆顶草屋,也指文人的书斋,像是有老学庵、影梅庵等。自汉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专供尼姑居住的庵堂,因此“庵”后来也泛指佛徒尼姑的住所。
延伸閲读:中国文化通识|佛教四大名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