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雄从启功婉拒出传记 感受其为人谦逊谨慎

编辑︰黄皓颐

  启老为人的谦虚厚道,只要对他有点认识或有过接触,很容易感受到和不难感受过。我与他接触的20多年,他的谦逊,不管是身受与闻见的例子不少。

陈万雄忆民俗学者钟敬文游说启老出传记

陈万雄回忆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曾经为出版社当说客,诚邀启功成为现代名家传记的受访者之一。(网上图片)

  一回,我在他家中与他正闲聊,二位长者陪同一个地方省份的出版社编辑到来拜访启老。其中一位是著名的民俗学研究先驱者钟敬文先生。

  这是我头一回认识钟先生,钟先生时年近九十,身体健旺,精神矍铄。钟先生与启老交情深往来密,他们间留下的诗文唱酬可见。还有一位年过七十的杨教授。我看来了一大帮客人,我与他谈了也有二个小时,遂要向启老告辞。

  平日启老见我忙,我说告辞他会亲自送我出大门,到楼下,一再鞠躬道别。启老一向待客如此,虽小辈如我亦如此,20年每次也如此。这回启老示意不必急着走,再坐坐。老人家吩咐,我只好留下。

  钟先生与杨教授所以陪同出版社编辑人拜访启先生,原来出版社正策划出版一套现代名家传记,属意启先生是其中之一。客人说明来意,钟、杨两位老人家也为之说项。启老听明来意,一直婉拒。我清晰记得,启老说过的一些话。如他说:“我一生很平淡,没有什么成就和建树。外面关于我的传记文章,都是人家写的,我从没有提供过资料和意见,真假虚实管不了。”他再认真的说:“外面署我名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假的,如果写得好的多是人家的作品,写得不好的才是我的作品。人家年轻力壮,自己血气已衰,力不从心,自然不如人家写得好。”

  启老一味说这些话,宏旨是不愿意列入传记丛书中。谈下来气氛有些尴尬。

  杨姓教授出面劝说启先生接受,启老还是坚持不同意。话中杨教授吐出一句话,如何措辞我记不清楚了。意思是何必过分谦虚,过分了反会给人觉得虚伪。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启功新书封面出错 获启老亲自来电宽谅

陈万雄:启功引《礼记》指个人渺少 应懂得谦逊谨慎

陈万雄忆述,从启功婉拒出版社邀约出传记一事,令他明白到启功的谦逊和诚恳,而其背后有着强烈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网上图片)

  这话一出,只见启老立刻收起一直和蔼微笑的态度,脸色一沉,我从来未见过启老脸色如斯难看过。接着他提高语调,背诵了一段古文。我当时真真听不明白他吟的一段什么的古文。二位教授听了也沉默不语。我见气氛不佳,先行告辞,事后如何,我也不晓得了。

  约三、四个月后,我再到北京探访启老,特意问起上次出版社见面的情形,并询他那时他背诵的一段古文是什么?他告诉我,原来他随口背诵的是《礼记》中的一段话,回港我查阅过并记下存放着,写此文时却遍查不获。原文意思说,天高地宽,人世源远流长,一个人其实是渺小的,所以要懂得谦逊谨慎。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严耕望老师 凭个人力量建筑学术长城

  自听过这次对话后,一方面惊叹启老记忆力之强,能背诵书之多。更重要的,使我真正明白他一生为人的谦逊和诚恳,背后,有着强烈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并非一味的老好人。(五之二)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

陈万雄忆启功外圆内方 孩子般笑容背后有执着一面

公私分明 陈万雄忆两次为公事向启老求墨宝

陈万雄忆启功新书封面出错 获启老亲自来电宽谅

陈万雄追忆与启功结书缘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