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看中国度过经济危机 揭示应对全球大变局的方向

编辑︰黄皓颐

  中国先后在1979、80年,1988、89年和1994年经历重大的经济危机,一直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去看历史,会发现每次的跌宕起伏也是伟大斗争。

温铁军忆90年代外向型经济蓬勃 中国乡镇企业掀倒闭潮

1990年代,中国走向外向型经济,当时香港不少制造业商人将生产工序北移到内地设厂,促使中国各种工业、制造业等快速发展,但同时影响到农村的乡镇企业难敌潮流,因而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图为1997年广东番禺的香港工厂内,工人正在组装学习机。(图片来源:Getty) 

   美国当时的总统是共和党老布殊,他也是中美建交第一任驻中国大使,对中国多多少少有所了解,所以他知道封不住。那些急于向外转移产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纷纷抓紧机会向中国转移投资,例如新加坡在苏州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一方面中国自主金融,一方面周边国家开始急于向中国转移产业,填补西方资本全面撤出的空缺。在这个阶段,美国看到这种趋势是挡不住。于是,在1993、94年逐渐放弃对中国一般生产的全面封锁,惟高技术和军事仍然是严密封锁的。所以,中国终于度过了。

  1994年,当香港、台湾的制造业,大部分一般生产就进入了中国大陆沿海。这个阶段上,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但在经济秩序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农村的乡镇企业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2,700多万家乡镇企业倒闭。

  农村工业衰败了,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向中国沿海转移,于是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造成了交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问题。

  延伸阅读:温铁军看中国接收西方产业转移的代价 1979年财赤近200亿

温铁军忆亚洲金融风暴来袭 中国承担银行不良资产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中国四大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高逾30%,在中国体制是财政金融不分家下,中国从国家外汇一次性注入银行,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也让银行变成了商业银行,但仍掌控了银行的话语权。图为位于上海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总部。(图片来源:Getty) 

  这时出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这些产业大量向外转移的国家,都无法承担债务。这些国家在经济兴旺发达时,所做的各种投资就泡汤了。更重要的原因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1992至94年美国军事技术解密了。

  美国过去是发明电脑、IT来指挥全球军队统一行动的,当苏联解体后,它的主要敌人不存在了。美国变成超强的霸权统治,它把军事技术商用化了。1994年前后,出现了一大批IT公司,吸纳资本回流美国,于是一般商品生产的东亚国家纷纷进入危机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就是这是阶段全球资本流动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它的危机爆发严重,立刻就直接影响到中国。

  1997年11月,中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发现四大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高达30%以上。按理说,中国比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都要严重,但因为中国体制是财政金融不分家。也怪不得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在1990年代不景气的时候,40万家中小企、4,000多万国企职工要下岗待业,中国面对严重的大危机局面,要求银行继续给那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出公司性贷款,给下岗工人一点保命钱。

   那时候,社会秩序已经很混乱。国家正面对这场世界大变局,产业资本全球布局的过程中形成非常严重的失衡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改变,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让我们发现银行不良资产率非常高,于是财政一次性注入银行,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然后由国家财政管的外汇注入银行,让银行乾乾净净变成商业银行。

  延伸阅读:温铁军忆亚洲金融风暴下 中国企业借贷度日 银行不良资产急升

  于是,进入了21世纪全球金融化的全球化,中国基本上赶上了,是因为在1990年代后期,彻底把银行变成了商业银行,但银行的资本金80%以上是国家的,还是国有银行,国家对国有银行掌控了话语权。

  中国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仍然使用国家财政和国家金融双手共同操作。在21世纪的全球金融化的大危机中,仍然有我们伟大斗争的条件。

  所以说,看大变局,从回顾80、90年代的变化过程,有助我们理解今天在疫情严重冲击、全球化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如何有效应对危机的打击。(八之八)

  (转载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温铁军看中国对西方金融资本的贡献与矛盾

温铁军从俄乌冲突一周年 看资本主义战争的演变

温铁军忆70年代知青回城 爆发严重就业问题

温铁军回顾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 中国度过70年代债务危机

温铁军看中国威胁论由来 成功击退亚洲金融风暴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