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刚:去新疆 童年梦想成真

编辑︰黄皓颐

   念小学时,我从课本里读到张骞通西域和班超投笔从戎;从收音机里学会唱《达阪城的姑娘》;在家里听长辈们谈到盛世才和包尔汉。所以我很早就有到新疆去的梦想。

30年来见证新疆改变

游新疆乌鲁木齐必到的大型地标建筑——新疆国际大巴扎,被称为“新疆之窗”,是购物、娱乐和饮食集中地。(图片来源:Getty)

  1987年夏天从美国回国讲学,讲课结束后,邀请单位依例请我在国内旅行两周。前两次我要求去新疆,都被婉拒了。这一次我又说想去,邀请单位爽快地同意了。8月中,我和妻子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停留了3天,又飞到喀什待了4天。童年的梦想居然成为现实!

     30年前的新疆和今天完全不可相比,当年我们在喀什机场的经历就能说明。

  延伸阅读:张信刚论中国文化独有的“天下”观

  离开喀什前,发现飞机的一只轮子有问题,几名技工修了两个多钟头没成功,天已经黑了。机场没有照明设备,夜间不能起飞,于是乘客被送进大汽车去宾馆过夜。

  已经装进飞机的行李并不还给乘客,一身汗也无法换衣服。第二天一早,一架载着乘客的民航班机绕道来喀什,放下一只轮子,立即重新起飞。新轮子很顺利地换上了,也没有测试就让我们登机前往乌鲁木齐。

  30年来我多次到新疆,只因为我对她有一种痴迷。正是这种痴迷使我逐渐认识了新疆,并见证了她的变化。

新疆哈密的小麦见证人类文明史

新疆哈密市白石头景区附近的油菜花田在盛夏争相开放。在天山脚下,草原与油菜田相间,碧绿金黄相映下,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000多年前,一些说印欧语系语言,深眼眶高鼻梁的部落利用被他们驯服的马,从黑海北岸沿着欧亚草原向东移到阿勒泰山脉北麓。其中一支翻过阿勒泰山,南下到新疆北部的草原;他们被考古学者称为吐火罗人。 继而,一部分吐火罗人向东南移动到河西走廊——汉文史书称他们为月氏人。

  在哈密附近的巴里坤草原上有一座3,200年前的石结构,里面发现不少陶器,还有已经碳化的麦粒;学者认为这里可能是吐火罗人(月氏人)的王庭。吐火罗人把西亚的小麦带到河西走廊,因此中原地区才有了小麦。 这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大事!

  哈密素来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地。 今天无论是乘火车或是走公路,哈密仍是从内地进出新疆的必经之地。

新疆“哈密瓜”名字的由来 

新疆特产哈密瓜的名字,是由清朝康熙帝赐名。(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西元14至15世纪,哈密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后代统治。明永乐建都北京后,需要同时面对瓦剌(西蒙古)和退回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他于1402年封哈密的蒙古统治者为忠顺王;明代中叶,哈密的蒙古统治者改信了伊斯兰教。

  到了清初,西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先在南疆消灭了东察合台汗国贵族所建的叶尔羌汗国,继而在蒙古挑战清朝的权威。当时处于两大势力之间的哈密王决心依附清朝,派专使朝见康熙,并呈献甜美的瓜果。康熙把这个新疆特产命名 “哈密瓜”,并封献瓜者为“世袭王公”。

  延伸阅读:张信刚教授分享:文明的激荡─—历史观点与未来展望

  虽然哈密的情势一向复杂,哈密的王统却持续了233年;第九代哈密王1930年才被冯玉祥逐出王宫。今天,重修过的哈密王府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比哈密王府更广为人知的是“哈密瓜”。对这个来自全国的美誉,哈密之西大约200公里的鄯善的瓜农们心里并不甜美——我在鄯善参观瓜田的时候,有瓜农告诉我,“哈密瓜”的主要产地是鄯善! (八之一)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张信刚《文明的地图》,标题经编辑整理)

张信刚赞扬 坚守岗位的乌鲁木齐老学者

张信刚看丝路北枢纽——吐鲁番的文化融合

张信刚论中国文化 传扬天下大同理想

张信刚论中国文化独有的“天下”观

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