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證書編號「10001」 新中國第一位博士誕生

編輯︰王子傑

  經歷連番波折後,中國在1977年恢復高考。5年後,新中國終於培養出第一批博士,共有18人。

  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馬中騏不但是其中一人,更是第一人。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由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錢三強院士親自簽發。

博士
新中國成立後,符合現代意義的博士在改革開放後始誕生,是中國科研史、教育史的里程碑。(網上圖片)

  第一批博士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馬中騏是18人當中第一個通過博士論文答辯,順理成章亦被指定在學位授予典禮上作為代表發言。

  雖然站在「C位」,但馬中騏非常謙虛,多次強調自己並不特別:「其實,成為第一個博士,是歷史的偶然,總會有第一個,不是你就是別人,這並不說明我比別人強,我只不過是這批人中間的一個而已。」

改革開放|教育制度艱難復常 馬中騏「超齡」險失考研資格

馬中騏
馬中騏是理論物理學家,也是新中國第一位符合現代意義的博士。(網上圖片)

  回想起這一條「博士之路」,馬中騏實在走得不平坦。

  恢復高考後翌年,國家亦恢復招收研究生,但設下年齡限制為35歲。

  當時38歲的馬中騏,雖然修畢過一次研究生,但想要再上一層樓,卻已經「超齡」3年。

  幸好經過研究後,上級認為在1964年及1965入學的研究生水平高,但沒有得到正式培養,應該要給予機會重新考研。

  研究生考試臨考前,年齡限制被改為40歲,而且上述年份的研究生不受限制。

  最終馬中騏報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並以絕對優勢的成績被錄取。

改革開放|馬中騏臨危受命 博士論文獲權威專家認同

馬中騏
馬中騏在其博士論文答辯現場從容面對質疑,只花了一小時就完成報告。(網上圖片)

  及後新中國的學位制度在1981年正式確定後,教育部決定率先在中科院、中科大、復旦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設立博士試點,希望先讓一批人試點直接培養成為博士。

  成績優異的馬中騏成為中國科學院的試點博士之一。

  「當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個月內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論文,這確實是一個挑戰。」馬中騏希望自己的博士論文能夠開辟新方向、研究新問題,於是就將當時最熱門的「磁單極理論」作為主攻方向。

  馬中騏從著名數學家谷超豪在復旦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中得到啟發,嘗試用其開創的新方法來研究磁單極理論問題。

  到了1982年初,馬中騏完成博士論文,並獲得校方舉行答辯會。

  值得一提是,答辯委員會的陣容相當豪華,主席是「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答辯委員還有胡寧、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侯伯宇、李華鐘等一眾國內知名學者、科學家,是當時粒子物理領域最權威的陣容。

  面對來勢洶洶,馬中騏就像平時上課一樣從容面對,花了不到一小時就完成報告。

  經過閉門討論,馬中騏當場就通過博士論文。

改革開放|馬中騏成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國家隆重舉行授予大會

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1983年5月2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中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大會。(網上圖片)

  往後一年多時間,包括馬中騏在內的第一批共18人,陸續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國家遂決定在1983年5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中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大會。

  除了馬中騏外,第一批博士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兼博士生導師蘇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院長兼博士生導師李尚志、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兼中科院院士洪家興、前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兼博士生導師王建磐等。

  第一批博士的誕生,在新中國的教育史、科技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馬中騏
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顯示他正是新中國第一位博士。(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國產車」經典桑塔納 見證中國汽車業跨越式發展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商業第一股」天橋百貨 國企股份制改革揭開序幕

天安門城樓

改革開放|曾是中國最神秘禁地 一封信推動天安門城樓開放

香港故宮三星堆

香港故宮 三星堆|古蜀文明重見天日 回顧近百年發掘過程

桑塔納

改革開放|「國產車」經典桑塔納 見證中國汽車業跨越式發展

天橋百貨

改革開放|「商業第一股」天橋百貨 國企股份制改革揭開序幕

最新文章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第一代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珠海

改革開放|一窮二白到GDP破4000億 珠海如何從小漁村變大都市?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06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1:48

極地科考船人性化設計 「雪龍2」Wi-Fi全覆蓋 菜式不重複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2:50

香港最後私營屋邨 大坑西邨重建清拆 財爺亦是舊街坊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香港大學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顧香港大學是為中國而建立

編輯之選

「中國何以為中國」?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解讀

俄羅斯、西方國家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俄羅斯雖被西方孤立 但西方被非西方世界孤立了

1980年5月18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中國第一代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以銅為鏡;以古為鏡;以人為鏡

  這名句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出自劉昫《舊唐書 · 魏徵列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身上的衣衫帽子;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的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對錯。

  這是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唐朝名臣魏徵去世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對眾臣所說的感慨之言。

  李世民在位時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因此深得深得李世民重用。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很難過,流着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