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編輯︰流螢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600餘歲的故宮,為何能在歷經上百次地震後依然屹立不倒?那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匠心建築技藝——榫卯結構了。

 

我們的故宮|甚麽是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的發明可追溯至7,000年前,在長江下游生活的古人類河姆渡人。他們利用木材的柔韌性,通過木頭之間互相結合,承架起屋頂的重量,來搭建堅固的房屋。

  在故宮,哪裏最能體現出榫卯結構的精妙?答案就是斗拱。

故宮榫卯結構
斗拱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承重結構,安放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圖為故宮太廟屋頂的斗拱和彩繪。(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斗拱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承重結構,安放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應用構造精巧,通過逐層縱橫、交錯叠加的榫卯結構,能承載起紫禁城的飛檐高卷。

我們的故宮|斗拱如何製作?

  斗拱是按照構件組合規律逐層安裝的,縱橫構建十字搭交節點刻十字卯口。

  各層構件水平跌落時,由暗銷固定,這些橫縱構件既互相咬合又互相限制,能將大面積的重量攤分,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斗拱成為一個巧妙的力學構件,這便是榫卯結構的神奇之處。

故宮榫卯結構
通過逐層縱橫、交錯叠加的榫卯結構,能承載起紫禁城的飛檐高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斗拱到底要如何製作?

  先從選料開始,用勒子在木料上刻畫出直線,再以中線為軸左右量度。墨斗彈線、竹筆截線,運用拉桿鑽、刨子、鑿子、扁鏟等傳統工具,分別進行鋸割、刨削、砍鑿等步驟。每個構件都離不開匠人精準至毫米級的測量。

故宮榫卯結構
2009年,包括榫卯技術在内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被入選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Getty)

  正是這樣精確的尺寸計算,才使得宮殿在搭建過程中,額枋和檐柱能夠進行精密的榫卯配合,無需一根釘,便能達到穩固抗震的功能。

  凸為榫,凹為卯,一榫一卯,看似簡單卻千變萬化,背後凝聚的正是中國人精良深厚的建築造詣。

  延伸閲讀: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搭材作是甚麼?

  延伸閲讀:不用一釘的神奇建築 這座風雨橋驚艷CNN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香港故宮3月圓明園展覽

香港故宮3月底「上新」 圓明園展逾190件文物亮相

香港故宮虛擬博物館

香港故宮「虛擬博物館」上線 用科技呈現文化藝術瑰寶

香港故宮 三星堆|玉鉞

香港故宮 三星堆|二號神樹底座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