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市】從小販「走鬼檔」 變成如今的市政商場街市

編輯︰豆子

  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食材新鮮與否非常講究,而香港能夠買到最新鮮食材的地方,必定是價廉物美,兼且滿載街坊、檔販人情味的街市。

香港街市前身為露天小販市集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街市-小販-3
70年代的香港,街頭上仍隨處可見推着木頭車或直接在地上擺攤的小販。(圖片來源:Getty)

  香港的街市,源自街頭上的小販「走鬼檔」。60年代至70年代,大量內地新移民湧入香港,不少低下階層為求生計,走上街頭當起流動小販,他們叫賣的產品琳瑯滿目,從衫褲鞋襪、日用家品,到蔬果、熟食,甚至新鮮食材都有販售。流動小販幾乎無需經營成本,只需一輛木頭車、一個公事箱,甚至一個紙皮箱或一塊布,便可以隨時隨地「擺檔」,節省了租金、電費等昂貴開支。

  小販們通常會集中在街道旁擺賣,集結成「市」,便成為了street market,即街市。同是天涯淪落人,同在街頭擺賣維生,小販們會互相照應,互相「睇水」把風,一遇到小販管理隊巡查便會大叫「走鬼啊」,以提醒行家立即躲避免被罰款。

  延伸閱讀香港工業與70年代流行文化 陳寶珠 許冠傑唱出「工廠妹」「打工仔」心聲

  延伸閱讀【香港茶餐廳】港式西餐「豉油西餐」 中西合璧的香港飲食文化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街市-小販-4
現時在旺角、銅鑼灣等地區仍有規模不小的露天街市,晴天時門庭若市,雨天時則門可羅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時香港的大型商場及街市寥寥可數,加上港英政府未有就小販買賣推行任何監管措施,所以約有多達30餘萬人從事小販行業,佔全港勞動人口的20%,不少香港人也是靠小販行業養活幾代人。

   然而,隨着香港的城市發展步伐,政府開始關注小販帶來的健康衞生、環境滋擾及交通阻塞等問題。 

香港市政街市的誕生

   為方便管理,政府自70至80年代開始,一邊清拆舊有的小販市場,一邊興建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市政大廈街市,以逐漸取締街頭小販。

  延伸閱讀香港歷史建築雷生春 戰前30年代中西合璧舊騎樓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街市-小販-大埔街市-2
大埔墟街市位於大埔綜合大樓內,以食材新鮮、種類繁多以聞名新界區,即使不是住在大埔區的市民,都會專程前往搜購食材。(網上圖片)

  新型的市政街市免卻露天街市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的煩惱,而且有扶手電梯、升降機、風扇等設備,部分更設有兒童遊樂場,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加上80年代超級市場開始在香港興起,搶了街市不少生意,街頭小販為了維持生計,紛紛競投望可遷入有蓋的市政街市。當年,價廉物美、環境不俗,又保留有人情味的市政街市,深得基層市民歡迎。

  90年代末,許多新落成的公共屋邨都自設街市,政府逐漸停止興建公營街市,對上一次落成的市政街市已是2008年9月的灣仔街市。 

  延伸閱讀荷李活道看盡香港古今中西文化 中上環蘇豪區、文武廟、古董街

商營街市租金貴物價貴 苦了香港市民

  然而,在缺乏政府監管的情況下,近年香港的屋邨街市變成了商人營利的工具,被投資者變賣及加租,導致小販不得不提升物價,令市民叫苦連天。數年前,天水圍、東涌及深水埗等地,更有小販被迫冒着被罰款的風險再次走上街頭,只為賺錢餬口。

  延伸閱讀香港漫畫黃金20年 「陳浩南」「老夫子」深入時裝、語言文化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街市-小販-大埔街市-1
有市民認為街市買到的蔬果比起超級市場的更新鮮,你認同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反觀由政府管理的市政街市,食材價格相對價廉物美,而且周邊設施多元,通常設有圖書館、體育館、兒童遊樂場等,人流多,生意旺,最重要的是,能夠買到超級市場買不到的人情味。假如再過數十載,現存的市政街市變得破舊不堪後,不知香港小市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延伸閱讀:渠蓋有份「治」1894年香港鼠疫?教你分辨清水、污水渠蓋

相關標籤
2:15

中環街市舊照片 看香港歷史變遷

當年今日收回「小台灣」調景嶺 發展將軍澳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原來真的是軍艦政府總部添馬艦的前世今生

原來真的是軍艦 政府總部添馬艦的前世今生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公屋富戶政策真的幫到基層上樓?

公屋富戶政策真的幫到基層上樓?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宋皇臺與消失的「聖山」|日軍炸山擴建啟德機場 宋皇臺石一分為三?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2:14

龍年|九龍何以命名?以界限街還是獅子山為界?九龍有新舊之分?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