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紫禁城取鏡 成西方電影首例

撰文︰華思齊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3歲登基,6歲退位,見證大清滅亡,經歷張勳復辟、軍伐割據,後被日本扶植稱帝,二戰後被蘇聯俘虜,由九五之尊淪為階下囚,1950年重返中國,接受10年勞改,獲特赦後曾經做過園丁,其後加入全國政協擔任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最後在文革期間(1967年10月17日)患癌逝世,終年61歲。

   他是愛新覺羅‧溥儀,一生曲折傳奇的「末代皇帝」。

改革開放拍《末代皇帝》最後一部太和殿取景西方電影

  1986年,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根據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在改革開放後開拍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成為中國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在紫禁城太和殿取景的西方電影。有指貝托魯奇的申請能夠獲得批准,與他的共產背景有關。

當年對西方社會來說,剛走出文革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個神秘國度,電影《末代皇帝》成為西方人窺視中國的一線窗。(圖片來源:Getty)

為拍《末代皇帝》關閉故宮 僱2000演員拍登基一幕

  這部戲,空前絕後,刷新中國電影史紀錄。

  當時故宮每日平均接待超過5萬名遊客,卻因拍攝《末代皇帝》全面關閉。其中溥儀登基大典一幕,更耗時6個月籌備,僱用超過2,000人飾演侍衞、朝臣及太監,凝造氣勢萬千的景象,全部臨時演員的辮子假髮,加起來重達1噸。

  要安排2,000人化粧、排位,談何容易?為免影響進度,劇組在開拍前10日,緊急培訓了50人處理臨時演員的造型,結果2小時內辦妥,即是平均每3分鐘便完成一個造型,速度令人佩服。

《末代皇帝》的劇本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改編,2020年電影經過數碼化,重新搬上大銀幕,這部30多年前的電影依然大受歡迎。(圖片來源:Getty)

《末代皇帝》成為1988年奧斯卡大贏家

  為確保紫禁城文物不受拍攝所用的推軌鏡頭、搖臂和燈光破壞,小溥儀在太和殿坐上龍椅登基一幕,僅由一位攝影師手持輕便錄像機拍攝。片場有嚴格的出入審查,沒帶證件的演員和後勤,一律拒絕內進。其餘大部分內景都在北京及意大利制片廠或影棚錄影。

  傳奇的故事,寫實的場景,精巧的服飾,講究的燈光,引人入勝的配樂,使《末代皇帝》成為1988年奧斯卡頒獎禮大贏家,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9個獎項。

  延伸閱讀從《末代皇帝溥儀》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面貌

 

《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大典一幕,耗時6個月籌備,僱用超過2,000人飾演侍衞、朝臣及太監,凝造氣勢萬千的景象。(圖片來源:Getty)

  貝托魯奇說過:「假如我對溥儀沒有同情,就不會拍這部片。」導演沒有在電影中評價溥儀的功過,在他的鏡頭下,他不過是一個出身顯赫但無權無勢的皇帝,一個立於封建卻崇尚西方的青年,一個在時代巨輪下身不尤己的凡人。

  電影成為改革開放後,西方社會窺探中國的一扇窗。同時,把蛻去封建、在新舊洪流下重新定位的歷史古國,以全新姿態帶上國際舞台。

  延伸閱讀:三峽遷徙見證離鄉別井 賈樟柯《三峽好人》透視社會實況

爭取恢復合法席位遇阻撓 回顧中國與聯合國淵源

當代中國-中國藝術-中國文化-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1:57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訪華,是歷史上英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華。

英女王逝世|英女王訪華與鄧小平會面 解決香港問題 二度訪港 展現親和力

「找房子比找對象更難?」 回顧房改前的換房大會

最新文章

搭火車看中國|「四極」火車站在哪?起點終點同一站的高鐵何處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珠海

改革開放|一窮二白到GDP破4000億 珠海如何從小漁村變大都市?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利園山為何消失?這幾條街為何以廣東四邑命名?

遼寧艦交付海軍

2012年9月25日

遼寧艦航母交付海軍

第一艘國產航母 山東艦極速形成戰力

福建艦

福建艦|出海首次航行試驗 海試試甚麼?電磁彈射有多強?

電磁彈射航母命名「福建艦」有玄機?

中國航母|「福建艦」下水 004是核動力航母嗎?

3條電磁彈射軌道全曝光 福建艦會在2024年服役嗎?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2:52
一帶一路科普篇

一帶一路科普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扮演甚麼角色?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農田、貨櫃船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1999年5月7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軍轟炸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軍轟炸

「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與吃有關?

  這句話出自於《禮記 · 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意思是透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學,才明白做學問時會遇到的困難。

  這句話是說做學問要親身經驗,才體會得到箇中原因。

  其實在這一句前,就有「雖有佳肴,弗食不知甚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習與吃原本是兩碼子事,但作者卻用吃來比喻學習。作者認為,品嘗到美食,是切膚地感受到那種滿足;這就好像學習一樣,親自學習後,才能明白自...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