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16
近10年,中国科技发展取得惊人成就。2012年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了一部有关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纪录片——《超级工程》,节目制作精良,深受欢迎。
其后CCTV推出同系列的《超级工程Ⅱ》和《超级工程(第三季)纵横中国》,向全球观众呈现更多范畴、更多元化的科技发展。今年是《超级工程》第1季播出10周年,让我们一同重温,回顾中国科技的里程碑。
超级工程构建超级时代
第1季的《超级工程》共5集,前后拍摄一年多,讲述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五个重大工程项目。
第1集有关港珠澳大桥工程的章节,相信最能触动港人。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是全球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通道。
然而,这座桥的建造工程浩大且相当复杂,其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这些因素将修建跨海大桥的难度推至顶峰。
《超级工程》带领观众,跟着港珠澳大桥工程师方明山了解建造大桥所面对的困难,解释工程人员如何进行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完成桥隧组合的跨海通道工程。
港珠澳大桥落成后,从珠海、澳门抵达香港的陆路交通时间将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影响相当深远。
延伸阅读: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 可绕赤道一圈
从《超级工程》看基础建设如何惠民
《超级工程》系列每季都会聚焦不同的主题,但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内容都离不开真正有利民众生活的惠民工程。
2016年播出的《超级工程Ⅱ》,从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4个范畴入手,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成就。
2017年的《超级工程(第三季)纵横中国》格局更大,讲述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即是衣、食、住、行这四方面背后的产业链,让观众了解“超级工程”如何与生活息息相关。
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要满足14亿人口的食物需求确实不易。《超级工程(第三季)纵横中国》第1集《食物供应》,便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完整、完善的农产品产业链。
这一集内容让观众了解到中国多年来如何利用温室大棚种植、无人机喷洒农药、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深圳国家基因库的帮助增加农产量,以及如何化解供需配给的问题。
产业链上每一环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为食物供应提供保障。从工程项目来说,温室大棚这些项目难度并不算高,但是成功将这些工程组合成食物供应系统,则让人震撼。
延伸阅读:中国农业 让百姓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
《超级工程》不走煽情路线 用事实说话
《超级工程》系列虽然是讲述中国的科技成就,但却不是“歌功颂德”的一片唱好,而是一步步利用镜头让观众认识每个工程的技术,解构个中的局限与困难,让观众明白每个项目如何带动社会发展。
总导演李炳曾说过:“《超级工程》全片拍得都是‘干货’(意指不含吹嘘水分,没有虚假的成分)。这种题材,如果定位不准,一不小心就滑到‘感动中国’那条路上了。”
利用潸然泪下的场景唱好国家,意图感动观众,这种手法并非《超级工程》的制作方向,《超级工程》请来大量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不同技术,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视角上,审视和纪录事物。他们认为这样更加客观,更能容易让人信服。
真实展现中国科技创科发展的《超级工程》系列多年来有口皆碑,海内外观众纷纷赞叹中国的惊人发展,正是用事实证明不走煽情路线的纪录片仍然可以震撼人心,带来感动与认同。
《超级工程》焦点内容推介
这是一个横跨20年的计划,目标是打造上海最重要的的地标性建筑。632米的高度,超越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上海浦东最后一座超级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此集讲述这座超级建筑如何一步步建起,当中突破什么难题,又有什么意义。
港口是国内陆路网的终点,也是通往世界的起点,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的物流运输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集聚焦中国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展现中国作为港口大国的影响力。(网上图片)
在城市这个有机体中,无数的系统在默默维繫着运转,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此集带领观众游走城市的不同角落,了解城市的食物运输、地下铁路、垃圾处理、通信、医疗等系统工程,如何在24小时里,周而复始为衣食住行提供强大的支持,原来科技已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